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民俗文化

江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赣南客家民歌(第四批省级)赣州地区山高林密,田少坡地多,决定了这里的人们以农牧为主,兼及采伐林木,运送木材,垦殖茶园等园艺业。所以这里流行的山歌、田歌、茶歌、船歌无不与山、与水紧密相关。秦汉以来,由于战乱的影响和出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需要,北方居民即开始向还处于“蛮夷之地”的越地移民。从此,大量的北方士民定居赣南,特别是唐宋之际大量离井背乡的中原居民的迁入,他们在此开垦荒地,传播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详细]
  江西提线木偶戏(第四批省级)相传木偶在汉朝时得道,鼻祖为陈平先师。于都县提线木偶戏,明末清初就在民间盛行了。当时,银坑镇汾坑村刘氏家族的合顺堂、鼎顺堂木偶戏班,活跃在于都和邻近的县乡等地,历经数百年,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十余代了。提线木偶剧团由4——8人组成,其中有:提线艺人、司鼓、打击乐、二胡、唢呐、板胡、笛子等伴奏人员。木偶人物分老、中、青三种,共有各种木偶人18至38尊。里面有老生又有小生,既……[详细]
  赣南客家民俗(第一批省级)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它又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详细]
  挑积(第二批省级)寻乌地处赣南边陲,位于江西最南端,俗称“江西南大门”。又云:“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流入广东,供香港饮用水的东江,其发源地就在寻乌。寻乌地处偏僻山区,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老悠久的民间传统医术-挑积,就在这里无间断地连续传承至今。他们一直秉承“治病救人、方便百姓”的祖训,用古朴的草药疗法为百姓的健康服务,口碑很好,影响较大。此医术已传入赣、粤、闽周边各地。清咸……[详细]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贡区作为赣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赣州客家菜主要代表性地区,历史上餐饮业就很发达,唐、宋设有驿站、伙店,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很快。赣州市章贡区客家菜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原,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与赣州当地土著文化交融的结果,还有着在借鉴中创新的时代特征。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为赣州饮食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原饮食习惯与百……[详细]
  章贡区客家竹雕(第三批省级)竹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南宋时,竹雕艺人詹成所雕的竹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详细]
  章贡区民间高跷(第二批省级)高跷又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贡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群体街头表演节目。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详细]
  客家古文(第四批国家级)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详细]
  兴国篆刻(第四批省级)兴国篆刻,是流传在兴国地域刊刻技术的总称。它以石材、竹木等为主要原料,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技术。在兴国广为流传,至今至少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兴国篆刻在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有着明显的风格倾向,前期主要是为刻板印刷而作,后期多为艺术或实用1。和其他地方的篆刻一样。具有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了镌刻中自由的艺……[详细]
  兴国瑞戏(第四批省级)兴国端戏,又称蚊帐戏,是流传在兴国樟木、东村、长冈等潋水东河两岸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老幼寿诞、婚丧喜事、佛法庙会、春节元宵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端戏演出。兴国端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渊源与提线木偶大致相同,坊间流传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的说法。在千百年的流传、演变中,逐渐形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支派。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详细]
  兴国提线木偶(第三批省级)兴国提线木偶,是流传在兴国均村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中,都会有木偶戏演出。在庙会当中,一般先敬菩萨,再敲锣。然后,由五官,八仙出台闹场,再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开始演出。兴国“提线木偶”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起源,据说与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有关。其时,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美人……[详细]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兴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青山连绵,河网密布,“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馈赠我们丰富的山珍水产。中国有名的珍贵鱼种“金狮红鲤”即产在兴国。兴国红鲤体型大、全身红色,背部鲜艳美观,两则金黄,肉厚骨细,食味鲜美,营养丰富,即可食用、药用,也可观赏。兴国的草鱼同样产量丰富,肉质鲜美。“兴国鱼丝”即是以草鱼和鲤鱼为主要原料。兴国鱼丝有个别名—“与你相思”。很久很久以前,兴国县有……[详细]
  三僚堪舆文化(第二批省级)据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唐僖宗年间,堪舆学界一代宗师、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号救贫仙师),因躲避战乱,携“宫庭密籍”,云游天下,被三僚村状如太极阴阳鱼图形的独特风水形胜所吸引,先后收曾文辿、廖金精两人为徒,三人结茅为庐,在此开基立业,传经布道。其后,曾、廖两姓弟子,白衣承诏,代不乏人,自唐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先后出了24位“国师”、72位“明师”,被授予钦天监灵台博士的……[详细]
  信丰大阿子孙龙(第四批省级)“子孙龙”民俗主要分布在信丰县大阿镇,毗邻的部分村落也有分布。但以大阿镇最具代表性,故称为“大阿子孙龙”。子孙龙是一个以“灯彩龙”表演活动为主题的,穿插祈福、报喜、文化娱乐、团结和睦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因这个民俗是以倡导家族团结、家庭和睦,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为核心,故被当地人称为“子孙龙”。子孙龙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自发组织。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子……[详细]
  信丰瑞狮引龙(第四批省级)瑞狮引龙存于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江头村,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瑞狮引龙由五节龙和单人狮组成。龙为赣南常见的五人龙灯。瑞狮引龙的单人狮属南派狮舞,由一人表演,即狮子只有狮头及用布匹做成的狮身。是一种融合闹场、吉祥、喜庆、文化娱乐的民间岁时节令舞蹈。一般由12人组成。领牌人一名,也就是领队,持有“瑞狮引龙”的铭牌。铭牌的作用类似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