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饶石人桥灯(第三批省级)石人乡全乡十个村,村村都有桥灯会组织,并选有龙头手,由长者牢头,以老带新,代代相传。每个村里的桥灯会,少则数十桥,多则数百桥。桥灯古以祭社稷、敬佛道为主,今以庆元宵、庆丰收、庆太平盛世为主题,但仍然延续古代祭典礼仪,与“庙会”文化融为一体。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日为桥灯会期,灯会时,数十班桥灯像一条条巨型火龙,向道教圣地石人殿汇集,龙头咬着龙尾,龙尾接着龙头,浩浩荡荡,一……[详细] |
![]() | 上饶石人殿庙会(第三批省级)石人殿位于江西省上饶县石人乡石人村,始建于晋,扩建于唐,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御赐“鹰护殿额”,明嘉清21年(公元1542年)封李德胜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增建道院,住殿修真道士日增,庙会活动已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每年农历九月初一日,按惯例,当地百姓要举行传统的庙会活动,以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石人殿庙会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文化活动,一般为十天,……[详细] |
![]() | 信州火针(第三批省级)火针是中华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人体穴内,以治疗相关的疾病。火针具有温经散寒痛肿等症的治疗。火针疗法源远而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比较详尽的论述了有关火针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通过千年的文化传承,伴随医疗科技的发展,火针一路走来,至今已有长足的进步。作为一项民间医术,一种民间针灸文化,火针疗法为弘扬中……[详细] |
![]() | 夏布制作工艺(第二批省级)夏布是用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一种平纹布。夏布生产可以远溯到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诗经》云:“东门之地,可以沤苎”,可见历史之悠久。夏布所用原料苎麻是我国特产,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因而有着“中国草”的美誉。苎麻是一种纤维作物,透气性比棉纤维高上数倍,同时具备防腐防菌防霉功能,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易洗易干,透气通风,穿着凉爽舒适,是理想的夏秋衣料,故得名“夏布”。上饶信州……[详细] |
![]() | 宜春中秋拜月(第四批省级)中秋拜月是从古至今流传于宜春民间的一种习俗,在每年的中秋节举行。该习俗现主要流存于宜春市中心城区及袁州区的大部分乡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详细] |
![]() | 宜春竹木雕刻(第四批省级)宜春木雕是江西宜春、特别是该市袁州区天台镇一带经久享有盛名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它发端于明末清初,以楠树、香樟树、株树、油茶树、梓树等木材及树根为材料,匠心独运,甄别构思,用锤子、锯、凿子、圆铲、刨子、雕刀和钻子等工具进行手工雕刻,制成各种工艺品,其中以傩面具、历史人物肖像、家居装饰最为见长。它是赣文化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其别致神韵、精美雕饰和广泛表现内容而蜚声省内外,被称为……[详细] |
![]() | 宜春版画(第二批省级)宜春版画是我国江南一带著名的民间木刻画。它起源于清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画,其制作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远在木刻年画盛行的年代,宜春就已有相当广泛的群众版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各学校开展的木刻教学活动为宜春版画的大面积开展、培育了相当多的骨干力量。到改革开放以后,宜春版画已成了版画的全国几个大群体之一,涌现出不少优秀中青年作者,创作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详细] |
![]() | 袁州谯楼传说(第三批省级)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好几座古老的名城留有见证岁月痕迹的鼓楼;江西宜春也不例外,一座宋代建起的被称作“袁州谯楼”的古朴建筑一直屹立在市区中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地方天文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袁州谯楼的来历,自古就流传着动人的佳话。袁天罡是唐代的一位天文学家,是位被描写得神乎其神、能行云施雨的奇异人,北斗星就以他的名字命的名。他……[详细] |
![]() | 宜春慈化寺传说(第三批省级)慈化寺的神奇传说已流传800多年,至今尚存有近30则,既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普庵法力之所以能传扬四方。座落在宜春袁州南泉山的慈化寺,是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为“天下第一禅林”的江南佛教大道场之一,于南宋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创建。慈化寺的开山祖师是位菩萨级的高僧,法名普庵,全国许多寺院都有他的塑像。明朝永乐皇帝评价他“万行圆融,六通俱足,端严自在,光辉旁烛”。有关他兴建慈化……[详细] |
![]() | 靖安茶花灯(第二批省级)茶花灯现主要流布于我县罗湾哨前、官庄及仁首大团一带。《茶花灯》俗称“文灯”,包括花盆灯、蚌壳灯、船灯等内容,据现年91岁老艺人徐本锱介绍,《茶花灯》在靖安大约有六、七百年历史,该灯表演形式融说、唱、舞为一体,道具主要有花盆、花船、蚌壳、花牌等。玩灯时一般是花盆走前,表演人员随后,也有时群灯一起表演,伴奏上以笛子、二胡、大小锣鼓、小钹、铛为主。单个品种表演一般为5-6人(除乐……[详细] |
![]() | “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第二批省级)“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工艺,主要存在于靖安县罗湾、中源、宝峰一带。肇始于清朝末期,“龙凤呈祥”福字彩绘及雕版拓印作品,主要用于民间厅堂张贴,表示吉祥、喜庆、祝愿、圆满之意。近三十年来,民间艺人毛诚衍、万发逢在继承前人“福”字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十余种“福”字彩绘及雕版印刷作品。作品以龙凤为主体,组合成系列“福”字,图案清晰流畅,龙凤活泼,栩栩如生,“福”的……[详细] |
![]() | 靖安客家童谣(第三批省级)靖安客家童谣主要流布于距靖安县城50多公里的罗湾乡。这里山峰的最高海拨1729.5米,四面环山,植被丰茂,气候温湿。元末明初以来,客家人从广东福建一带迁徙至此,至少在清中期就传承并丰富了自成一系的客家童谣。靖安客家童谣已收入的有30余首,从形式上分,有顺口溜、对答词、拗口令、白话歌等,从内容上分有天文地理类、文明礼仪类、行为习惯类、生活情趣类等。代表性的童谣有《杨骨梢开红……[详细] |
![]() | 靖安草龙灯习俗(第三批省级)靖安草龙灯(俗称香火龙,又称太平灯),流传于仁首镇前进自然村,该村按清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又被称为“四甲”。清代实行“保甲制”,因依山居住、同饮一条溪流之故,4甲居民以草龙灯为缘而联成一体。靖安草龙灯习俗也随他们一同流传至今。草龙灯表演集中于正月初十至十五元宵节期间,初十晚至十四日晚,在“四甲”140多户山民家中依次表演,正月十五则火焚草龙,意为送灯。每个甲主持一年草龙灯活……[详细] |
![]() | 靖安南山花鼓(第四批省级)靖安南山花鼓主要存在于靖安县城西北方向约37公里的都镇茶子山村的南山自然村,这里山岭连绵,地处偏僻。清朝康熙年间,杨、何姓等客家人自广东迁移至此,南山花鼓究竟是从原居地带入,还是定居后从当地客家人中学取形成,已无从查考。南山花鼓以客家文化特色为主,融入凤阳花鼓元素,由“打花鼓”和“参花”、“唱花灯歌”等内容组成。一只“花鼓笼”、4只“花盆”、2盏“牌灯”为篾扎纸糊。其中……[详细] |
![]() | 靖安中源竹雕(第四批省级)靖安中源竹雕工艺现主要传承于距县城以西70公里的中源乡,该工艺肇始于清朝中期。雏形作品即在盛菜、装茶、灌油的竹筒上刻上文字和花鸟图形。在清中晚期艺人蔡洪祖等人的推动下,工艺水平日趋完善,品种丰富的竹雕作品一直受到地方百姓和过往客商的青睐。近三十多年来,民间艺人蔡名拨、蔡长远、蔡华远等全家人,在继承先辈艺术的基础上,精研技艺,大力弘扬,使中源竹雕工艺大放异彩。作品品类有笔筒……[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