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民俗文化

江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铜鼓榨笋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榨笋技艺是农村居民必备的一项技艺,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春笋制做,制作好的笋干在加工之后成为一道佳肴,清脆爽口、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榨笋还能在包装之后成为独特的铜鼓特产。……[详细]
  铜鼓土制造纸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县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短,四季分明,因地势较高,森林面积广,气温比邻县低1—2摄氏度。全县境内处处是重山竹林之地。铜鼓明清时期就已充分利用山林毛竹纤维细密的特性加工制作土纸。伐竹后剖篾、水泡、制浆、过滤、细浆、成纸。在制浆过程中多采用石槽、石臼等原始捶打和水车动力等方式进行。……[详细]
  铜鼓土法榨油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铜鼓历来就有用特殊的榨油容器进行土法榨油的技艺,茶籽经多个强日暴晒后用后去壳,后用锅将菜籽倍去水分至熟、研碎,放入榨器中,榨器用径约一米的一整段大圆木制成,中有10余公分的空腔,榨器平放悬离地面半米,空腔放禾秆垫入后放研碎的茶籽,再插入圆木另用一圆木悬于空中,呈钟摆式,利用水车产生动力启动大碾盘运转撞击空腔中的圆木,加木尖再撞击,在压力下榨出油来。这……[详细]
  铜鼓“戴家 ”酒酿造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由本地温和米酒加入白酒二次发酵而成。龙喻为白酒,辛辣之感。虎喻为米酒,口感甘甜。一龙一虎掺合在一起经过二次发酵之后,其味口感浓烈、入口柔绵、酒劲绵长, 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营养素更是易于人体吸收,少量饮食有益保健……[详细]
  铜鼓撑酒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撑”意为关上门后再加一斜撑重复加固,在酿造撑酒时用酒粮与酒曲经过三次叠加,一起混合发酵。每至九月初九日,使家乡良米蒸酒,谓之“蒸新年酒”,待到各家办喜事或春节亲朋好友相互走访时,主家迎客除了果品就是一人一碗撑酒,品酒话酒,相互问候。铜鼓撑酒的口感甜,是米酒中的上品,若佐以山葡萄、野生姜、杨梅、猕猴桃等山野果汁更是营养丰富,有降血压,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详细]
  铜鼓包圆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包圆是铜鼓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的代表,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香芋、蕃薯粉精制而成,佐以腊肉、冬笋为馅,也有以芝麻、糖为馅。形有如水饺而无褶,体有4—5个水饺之大。铜鼓包圆纯手工制作,柔软爽滑、色泽晶莹、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聚糖等,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尤其是红薯粉含人体不能合成抗癌防辐射……[详细]
  李大銮起义的故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万历二年李大銮组织客家棚民举行反明起义,清道先《宁州志》载:“大銮复走安乡,将以楚长沙为援”,此次客家棚民起义因人数多,时间长,而广泛影响着赣西北的广大地区。李大銮起义的故事在民间仍然流传着有关义军的壮烈凄美的传说。至今老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李大銮洗牛脚制服衙丁、李小妹以磨盘端茶吓退强徒、艾认轩公孙智解械斗、罗氏兄弟为救阿姐铲除恶霸、张志励千里救父、以及歌……[详细]
  客家冬至祭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客家人十分盛行祖宗崇拜,对历代祖宗,特别是始祖,大都建有祖祠,以作纪念,春祀秋祭,年年不断。每年冬至,全族汇聚祠堂,祭奠祖宗,追宗溯源,谦议族规。客家祭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铜鼓,在与本土文化和周边客家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祖文化。铜鼓客家人在祭祖时要祭八所,八所指鼓乐所、牺牲所、毛血所、酒樽所、焚燎所、浣洗所(浣器所)、香案所、食案所,客家人祭祖……[详细]
  六月六“晒红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晒红节”也称“婆官节”由来已久的一种民间习俗。主要内容有:1、晒冬衣被2、烧高香燃纸放爆拜傩神3、杀猪祭傩神取血花仪式4、恭请九位傩神入轿仪式5、独具地域特色九节草龙祭祀6、九节草龙引路,鸣锣开道,众傩神巡游乡村7、九傩神巡游结束归神位8、猪血花纸祭田地仪式。“晒红节”是赣西北人文与民俗活动的经典。客家人把祖先以杀猪宰羊来祭天、祭山、祭神、祭田的……[详细]
  石邮傩起源于己于1410年(明永乐8年),吴朝宗(吴良臣之子,即太尹公)解职返乡时迎回二十四神像,购嵊头山乐姓屋址修建傩神庙。吴朝宗回乡时,带回八位艺人教傩。石邮村以经济上依附于吴姓的八位杂姓弟子学跳,组建吴氏族傩班,由东、西房二十四位头人共同管理,几位年长者主事。傩班八弟子只负责跳傩和举行仪式,依入班先后为序,分称大伯、二伯、三伯至八伯,大伯为乡傩掌班人,八弟子中一人去世,依序升任,并从杂姓弟子……[详细]
  南坪米粉系棠浦镇南坪村出产,故而得名。每年春、夏、秋晴好天气产出,纯手工制作。出粉时,先把生米做成粉,每缸粉需大米120斤,用水浸泡7天后,捞出洗干净,用石磨将其磨成粉状,用布袋装好压干,入甑蒸三成熟,碾成粉,倒入特制的粉筒、粉底子、榨架压成粉条,再高温煮熟,二次蒸煮须保持30℃以上温度。趁热放置阳光下晾晒,风力要在2-3级以上。当天晒干方好,次日则废。该粉韧性较高,食前置于冷水中久泡不断,食用口……[详细]
  异彩纷呈的年俗,是赣南客家人的盛事。每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民俗研究学者相约赣南,不辞劳累,游走在赣南的围屋、乡村田园,寻觅独特的客家年俗,而独特的客家“添丁炮”场景更是他们不会错过的。“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详细]
  抢打桥,是赣县白鹭村独有的一种古老的习俗。正月初七迎彩灯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有一群赤膊短裤的彪悍后生,簇拥一个“井”字形的粗大的木架——打桥,窜到祖堂——世昌堂上,点烛焚香之后,礼炮轰鸣,鼓乐喧天,众手高擎打桥,三起三落,重重地击地三下,雷爆般怒哄三声:“发!发!发!”人潮便决堤山洪般地涌出祖祠来到祠外广场。参加争夺的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打桥抢往各自的目标——事先拜托他们帮忙的,准备领打桥的那户人……[详细]
  草龙文化“一条黄龙下天庭,游来游去游人家”。“游龙”是流泗镇每年元宵的重头戏,湖口草龙用稻草编制而成,不露人工痕迹,呈现一派庄重威严,古朴典雅的神韵,2005年湖口草龙被文化部正式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流泗镇喻芳泽老艺人也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草龙传承人。……[详细]
  粑俗文化流泗镇庄前潘村始祖选址,选的就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瓜盘地”,盛产各种农作物,为制作各种粑奠定了很好的原料基础。勤劳智慧的流泗人巧妙地把鄱阳湖畔的米粑文化与民间风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间地方特色的一种习俗。千百年来,粑俗文化已渗透到村民一年四季的生活当中。逢年过节,生养寿庆,定婚成亲,丧葬敬祖,参神拜佛,栽田割禾,做屋上梁,待客馈赠等,村民们无不做粑,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流泗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