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技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宁红茶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国较早的工夫红茶之一。宁红茶主产区修水,采制讲究节气时令,选种选其宁州小种鲜叶嫩芽,一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及部分一芽二叶;制作严谨,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而成。宁红茶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具有香高、味浓、醇爽的独特品质,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和……[详细] |
文港毛笔制作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周坊村人周虎臣制作的毛笔,享誉京华。时至清代,“周虎臣笔庄”因乾隆皇帝在上海为周虎臣后裔题写“周虎臣”匾额而名声大振。清咸丰年间,前塘村邹发荣在汉口开设了毛笔店铺“邹紫光阁”,到1955年“邹紫光阁”进入鼎盛时期。中国近代四大名笔文港荣占其二。自古以来,文港毛笔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父传子,母传女,家传家,村传村,一代传一代,规模由小到大,经营由乡到……[详细] |
史书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浮梁的古称。在浮梁境内,现存五代、宋、元以降的古瓷石矿坑、古窑址为数众多。古时浮梁农户采挖瓷石,利用水碓碾制瓷土,或自制瓷器,或供给制瓷工匠,早已成为他们在农作之余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浮梁使用水碓的历史悠久,伴随着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全过程。清代朱琰所著《陶说》、清代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均有记述。浮梁使用水碓的历史悠久,伴随着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全过程。史书称“新平冶……[详细] |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是我国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禳灾祈福为目的的祭祀活动,是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的综合反映,是多元宗教,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相互交融的文化复合体。体现了村落社区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生活制度、信仰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心理,并通过各种仪式将乡村日常生活秩序结构有机集合的象征系统,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一种历史的延伸,它总是与社会处于互动之中,并在互动中生存和发展,从而对村落社区……[详细] |
“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着、帽帘、头帕、围裙、少年……[详细] |
“太公八角围”位于定南县历市镇太公村新屋塅,“八角围”顾名思义为八座炮楼围屋,系该村郑氏万佐公父子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所建,距今155年历史。该围面阔60米,进深31.7米,面积190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矩形,采用砖、石、土、木混构。围屋建成后,又在其左侧脱檐3米外增建一栋私塾、谱局。相传,一日,该村郑氏万佐公父子正在田中辛勤耕种,见一老者行至现“太公八角围”屋基位站立观山良久,万佐公父子……[详细] |
位于定南龙塘镇长富村锦背自然村的“定兴围”,为当地黎氏鼎定公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建,距今约250年历史。“定兴围”坐南朝北,面宽44米,纵深28米,面积1232平方米,背靠青龙山脉,面朝远处三案笔架峰,其风水格局上佳。同时寄托他对子孙们求官求财的美好愿望。黎氏鼎定公建成此围,因祈望围内子孙“兴旺发达”,便取己名“鼎定”之“定”,取“兴旺发达”之“兴”,遂将围屋取名为“定兴围”。相传,……[详细] |
龙塘长富四角围,由黎氏一熹公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距今193年历史。此围坐西朝东,面宽47米、纵深35米,面积1645平方米,其外墙青砖磨砌铺栋、四炮楼、硬山顶,内为砖木结构悬山顶,是集家、堡、祠、内院、水井、外坪等功能于一体、县内不可多得的客家方围。相传:龙塘长富四角围建造者黎氏一熹公,平日以打猎为生,家中养有一条聪明智慧的猎狗,一日进山打猎,行至半路,忽觉猎狗并未尾遂,便直呼猎狗其名……[详细] |
龙塘镇忠诚村墩上的团龙围,是由当地胡、郭、钟三姓结拜兄弟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同建,距今208年历史。此围前宽43.3米,纵深43.3米,面积1875平方米,忠诚团龙围背靠西面草牛山形,大门北朝广远开阔的六案猴岽山,墩下南流的两小河在此交汇,可谓“只见财来,不见财走”的聚财格局尤如“官腰玉带”,寄托了他们对子孙追求富贵的美好祈愿。相传:忠诚村墩上团龙围,是当地胡氏、郭氏、钟氏三姓从小一起长大……[详细] |
位于天九镇天花村井坑口公路边的“井坑口曾氏六角围”,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距今133年的历史。此围座北朝南,前宽26米,纵深38米,总面积988平方米,平面结构呈“冒”字形,“井坑口曾氏六角围”由前院三厅五井四炮楼与后栋花楼两炮楼组成,为单门河石灰砌悬山顶、集家、堡、祠、内廊、外坪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六炮楼方围。相传:清·光绪初年,因当时老城至天九镇天花村井坑口到九曲码头一路是定南--广东龙……[详细] |
位于天九镇九曲村的廖氏新围,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距今424年历史。围屋前宽44.3米,进深32.4米,占地面积1435.3平方米,此围呈“囬”字形平面结构,为三进四厅、六井四炮楼悬山顶围屋,属典型的珠江流域黄土夯实、集家、堡、祠、内廊、外坪功能于一体的客家方围。相传:九曲新围风水宝地,坐西朝东,建于北南走向九曲河西岸的山腰墩上,背靠青山龙脉,下有东江绕围(为此围的“官腰玉带”);新围大门……[详细] |
老城镇黄砂口老围,由黄氏南山公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距今448年历史。此围面宽60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该围属五栋六纵四厅十一井、中大门两边各一小门的典型黄土夯筑悬山顶方围,这围、这村是我县历史上出有最多秀才的地方,故有“老城黄砂口,秀才多过狗”之说。相传:黄氏南山公生性善良、纯朴、好客、为人大方,史前来到此地,以搭草寮放鸭婆为生。某日,一风水先生云游四海、寻龙探脉,路……[详细] |
老城镇水西村的黄氏黄屋围,由缪氏祖妈提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距今186年历史。围屋坐西朝东,前宽约42米,纵深30米,面积1260平方米,平面建筑构图呈“眀”字形,属两进三厅四井四炮楼、珠江流域黄土夯实悬山顶客家围屋。据当地黄氏长者口述:清·道光年六年(1827年),老城镇水西村的黄氏祖公娶来天九镇宾光村缪氏为妻(以下尊称:缪氏祖妈),缪氏祖妈过门后,看到夫家人多屋少,生活环璄差的现状,……[详细] |
座落在老城镇莲塘城东北角一华里处的 “竹园下客家围屋”,建于1918年,迄今近百年历史。系当地廖氏廖丰余先生和胞侄巨商廖文元以股投资所建。建前,廖氏族人均居老城鹌窝村,因子孙剧增,以解决住房拥挤和外防草寇扰掠之急,合议新建围屋。此围面阔46.6米,进深39.9米,占地面积1859平方米,围屋呈“囬”字形平面构成,为三栋四纵四炮楼二进三厅六井、外墙青砖磨光灰砌硬山顶、内屋土夯悬山顶方围,围内左后建有……[详细] |
赣西九岭山脉南麓一带山清水秀、物阜丰饶,早在唐宋时期就不断有外来人口迁徙来此定居,因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宜丰风狮习俗就是一项宝贵的遗存。这一习俗起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最初由赣州移民传入宜丰县,经当地历代风水艺人八百年来的传承发展,并注入本土文化元素,使之已成为独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现主要分布在宜丰县的新昌、潭山、天宝等16个乡镇及周边高安、上高、铜鼓等县市。在原始人类的狩猎时……[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