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素称“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宋代的大政治家、一代名臣包拯就出生在这里。历史上的清官包拯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勤政爱民,被后人尊称为“包公”,成为老百姓人们心目中的“包青天”。自古以来,关于包公的民间故事在合肥地区就广为流传。老辈合肥人都熟知“外甥有理打得舅”、“长嫂如母”这两句俗语,其典故就源自于包公家乡的传说。在合肥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还有《箭杆黄鳝马蹄鳖》、《……[详细] |
管子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管子的德政、文章、功业是千古奇迹,许多学者将其称为淮河文明(文化)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管子做为中华四十名文化历史人物的第一人其雕像塑于中华世纪坛内。司马迁《史记》记载:“管保夷吾者颍上人也。”晋代张湛(处度)《<列子>注》认为“管仲鲍叔并颍上人也”。“颍上”不仅是西周既有的古老的地名,而且与管仲和鲍叔出身地管谷湾地貌特征也是一致的。管谷位于颍河(……[详细] |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位于宁国市东南边陲,天目山北峦,是宁国市东南门户,东北与浙江安吉接壤,南与浙江临安毗邻,据宁国市区40公里,面积51.1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泉水潺潺,千秋关高耸入云,唐代词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句,云梯因此得名。云梯畲族乡的畲民共有21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5%,占安徽省畲族总人口的96%,是安徽省继回、满后人口较多的第3个……[详细] |
梅渚的大小锣鼓,是胥河两岸一支音乐奇葩。今已遍及胥河沿岸及皖东南和苏南各地。不论是百姓之家的岁时节序、婚丧嫁娶、老人做寿、新婚得子、庙会商贸、生意开张,都能听到他的声响,增添了吉日的欢庆。大锣鼓渊源于郎溪县梅渚镇定埠胥河沿岸的民间吹打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向无图谱,只是口传心授。所以大小锣鼓中的一些番头、点子,各村叫法也各不相同,打法自也有异。这里仅以周家村大锣鼓为例:一、大锣鼓是由十二个相对……[详细] |
蜀山区南岗镇“抛头狮”是合肥一带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习俗中形成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且历史悠久,据考证从1867年开始距今已有140年历史。“抛头狮”的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头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在鸡鸣村,以前每逢元宵佳节、-庆典、房屋搬迁……[详细] |
火马舞《昭君和番》,又称火马舞《扮昭君》。它不仅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而且可在舞台演出。民间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间起源于绩溪岭北一带。该舞所表现的是汉代昭君率宫女离别亲人,策马奔赴蒙古草原与匈奴呼汗邪单于成亲,加强了民族团结。历代艺术家都曾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运用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塑造昭君这位汉族姑娘的形象还为鲜见。该民间舞蹈由村姑扮昭君与送亲的宫女,共十九人……[详细] |
四弦书是安徽皖西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它以独特的演奏技巧,多种形式的唱腔运用以及丰富的板式节奏变化,在民间曲艺中独树一帜。四弦书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而得名,最初演唱的是皖西民间小调,后形成[乐白调],并由此衍生出[乐调]、[白调]、[欢乐调]、[愤乐调]等曲牌,又吸收了坠琴的演奏技巧,遂成型。历史四弦书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演唱四弦书最著名的艺人是霍山的刘应才,霍山县委、县政府对……[详细] |
位于伏岭镇中心地带的石川村,人口二千多人,为伏岭镇的大村落。村中张姓家族和洪姓家族相融而居,每年春节,三十岁值年的青壮年牵头组织举办以纪念唐朝抗击安史之乱的叛军而死守睢阳而亡的大英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等先烈为题材的大型船会游艺活动。活动分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两姓族人选派出身强体壮的值年壮汉,组成一百四十余人的游艺与竞技队伍,抬着塑立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神像的神船走村串乡游艺展示民族威风。同时进行以……[详细] |
鲖城火叉、火鞭源于中国武术器械的叉和鞭。叉: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由叉尖和叉把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铜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质,粗可盈把。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撩、横、飞、拍等。鞭: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详细] |
竹编,即用毛竹或小野竹剖成竹条和篾片,编制生活用品和观赏陈设品的一种手工编制技艺。竹编制品曾经是山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不可缺少的一种器具,尤其在以制茶为主的地区,它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黄山区龙门乡的竹制品工艺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良渚文化遗物中,人们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过竹编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竹编工艺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也使竹制品工艺不断的得到升华。黄山区龙门乡是当……[详细] |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说:“寿州瓷黄、茶色紫。”“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寿州窑列唐代六大名窑第五位。黄釉瓷是其最大特点。古代,黄色是富贵的象征,被历代统治者所崇尚,寿州窑黄瓷填补了当时“南青北白”无黄釉的空档。在陶瓷史上……[详细] |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说:“寿州瓷黄、茶色紫。”“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寿州窑列唐代六大名窑第五位。黄釉瓷是其最大特点。古代,黄色是富贵的象征,被历代统治者所崇尚,寿州窑黄瓷填补了当时“南青北白”无黄釉的空档。在陶瓷史上……[详细] |
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中国宝。是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清嘉庆《黟县志》载:“苎,亦称苎麻,丛生数十茎。宿根在土,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绩为布。”黟县种植苎麻历史悠久,纺织麻布历史也长,清《徽城竹枝词》中就有“土布惟黟织木棉”的诗句。清道光年间抄稿本《黟山竹枝词》中也有“少妇椎妆总布裙,踏春未肯去寻……[详细] |
徽州制笔始创于南宋年间,代表人物有黟县吕大渊,歙县的吕道人,汪伯立等制笔大师,据《新安态》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所制毛笔曾为贡品,兴盛一时。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用笔不断出现,甚至键盘已替代了昔日的纸笔,走上了主流,传统制笔业呈现日益衰落的态势,然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制笔这一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发展,伴随着书画及旅游的深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屯溪老街有了杨文笔庄,并注册了商标,目前徽州制笔主要传承人为黄山市……[详细] |
莲湘舞是流传于望江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其道具而得名。在本县有“打连响”、“打铃枪”、“打连厢”等叫法。表演者手中的“莲湘”,通常用一根三尺左右,比拇指约粗的竹竿,将其两端刻出槽子,插上销子,串上铜钱或金属圆圈,横竖间隔,两端系红绸带或铜铃、绣球,敲击时便会发出清脆的“嚓嚓”声。表演时敲打肩、臂、胸、背、手、脚、腿,可作舞、打、跳、跃、蹲、站、行的连续动作。可一人独打,也能群舞。动作活泼,节奏鲜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