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狮灯是在晚清同治年间,创立于广德县的南部山区四合乡宏霞村的一种传统舞蹈,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舞蹈样式,每逢喜庆节日都会用火狮灯表演来助兴。火狮灯有两奇,一是造型奇。狮灯头、马灯尾、龙灯身,胸前两螯捧着红绣球,灯下方撑以两根木棍,两根细绳一根连灯头,一根连灯尾,再和木棍相连,整个灯造型精美,招人喜爱。二是玩法奇。表演时每人各持一灯,在锣鼓的伴奏下,表演者运用皮影戏的操……[详细] |
西坞马灯是流星在广德县南部乡村的一种传统舞蹈,系竹骨纸皮蜡烛灯。相传1864年太平军有两位将士躲过了清兵的追杀,改名换姓逃到广德南乡深山中的西坞村,并隐居在此,为了缅怀领袖洪秀全和太平军将士,同时也避免与清政府直接冲突,他俩利用金花姐、银花妹、铁板桥得道的当地民间神话传说,通过吟唱和马灯表演的形式,在百姓中宣扬太平天国天下太平的主张,让人们铭记太平天国运动。后来,他们不仅扎制、编导、表演马灯,还收……[详细] |
金兵犯宋,符离大战之后,金朝无力南犯,南宋皇权偏安一隅,无心北伐,使南起庐州(今合肥),北至符离集一带形成无战分界线,淮河两岸也取得了几十年相对安定的和平时期,并成为了交流中心,南北之间的商贸活动、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给淮河地区带来了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相对繁荣。北方游牧民族在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中,把他们最擅长的摔跤带给了沿淮人民,在与淮河地方文化的交融中,沿淮艺人历经加工打磨,把摔跤这种体育项目……[详细] |
塔桥街位于当涂县南部,文化底蕴深厚,是三圣傩舞的诞生地和主要流传区域。三圣傩舞是该镇一种传统民俗,有脸谱三尊,红脸谱代表太阳,头戴四朵红花,三朵在上,一朵在下;关于它的历史,有的说是封神榜里的人物赵公明,也有的人说是汉朝时期古镇上的一个文官,因为遭到奸臣诬陷而惨遭破孩,人们为了纪念他,制成红脸谱以表纪念;绿脸谱代表万物,头戴一朵红花,红色胡须,是传说中的谷物神,也有认为是封神榜里的人物鸿钧老祖;黑……[详细] |
陶庄滚龙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分黄龙和青龙两条。每条龙配一龙珠。每条龙分十三节。每节龙和龙珠体内均点燃红烛。每条龙都有彩云护驾。龙舞主要在广场或农村开阔地开展活动,之后走村串户游龙,游龙时,把龙头或龙珠上的红蜡换下来,送给求子或遭灾及有病人的家里,以示神佑。陶庄滚龙极富排场,出行时,宝大旗、龙旗、凤旗、门旗、蜈蚣旗、方旗、三角旗、鎲、铳、钹、开堂锣、锣鼓四件套,大圆灯笼、宫灯、牌灯、花篮等,全副人马……[详细] |
马派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着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承创,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继承,至今已有130年历史。马家皮影表演形式为男女挑竿合作,演出时将灯光把皮影人物形象投射到幕布上,传统行话叫“亮子”。演员在技法上以推、拉、捻、转、摆、跃、勾等方式,一边操作人物,一边演唱。演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其中挑竿者为主唱,其他人帮腔,并配以棒……[详细] |
梅街目连戏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目连戏艺人潘双贵老师傅传授而来,主要流布于梅街镇长垅村周边。目连戏以劝世还愿、超度亡魂为目的,因此在贵池也被称为“愿戏”。目连大会分目连清醮和唱目连戏两项。经济富裕的家族打清醮与唱目连同时举行,搭两座台,一台供做法事,一台供唱目连大戏。有的家族为显隆重,甚至搭台三层,分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称“花台”。目连戏一般需演三天,每天都要从傍晚太阳落山唱到第二天太阳升……[详细] |
瑶剧,又名扬琴戏,是泗县独有剧种,前身是曲艺琴书,俗称扬琴或坠子。究其渊源,一说是道情结合当地音乐而成,约有200年历史,一说为山东琴书之南传并吸收当地民间乐曲而成。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前夕,是泗州琴书的大发展时期。泗州艺人张世銮,陆成修分别师从山东艺人季永杰,湖北艺人陈开江,将琴书艺术传入泗州,他们充分吸收当地和淮海、洪泽湖、扬州的许多民间曲调,揉合丰富自己的唱腔,并形成了北门(柴门)和南门(儒门……[详细] |
颍上琴书在颍上境内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清末民初,前期吸收了山东琴书,徐州琴书、豫东琴书、淮河琴书等琴书风格特点,后与当地民间老歌小调和花鼓灯歌舞等结合,并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代代艺人传承,已形成了颍上地区独有的琴书表演风格。颍上琴书唱腔音乐为主曲体,代表性唱腔有四句腔(分慢四句腔、快四句腔)、垛子板(唱中有说),还有凤阳歌、梅花落等曲牌,艺人称其为九腔十八调。颍上琴书曲调婉转优美,……[详细] |
灵璧大鼓流行于灵璧县及其周边地区,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相传灵璧大鼓的起源于战国时期项燕击鼓说书招募兵马的故事,民间艺人根据击鼓说书的形式,融入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创造出大鼓说唱这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清代中后期,灵璧大鼓逐步走向兴盛,由于当时水灾严重,很多人流离失所,灾民四处逃荒,以打鼓说唱的方式乞讨,灵璧大鼓则借地生根,逐渐发展壮大。灵璧大鼓演唱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详细] |
淮河大鼓源于宋末元初,清末民国初年由宋永清传承兴于凤台等地,是一种说唱并重的演出形式。淮河大鼓唱词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结合的文体,要求合辙押韵,一般上句不要求押韵,下句要求押韵,唱词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其唱腔板式多样,主要有平板、垛板、流水板等。艺人的表演讲究闪、架、喷、贯。闪就是结合道具表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架就是表现人物的举止形态;喷就是要求吐字口齿清晰有力;贯就是动作和唱腔要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详细] |
程岭大鼓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程岭大鼓书属于板腔结构体系的声腔,唱腔委婉优美,内容褒忠斥奸,情感色彩鲜明。服饰道具简单,一般以对襟长袖褂为主。据史料和流传状况推断,程岭大鼓书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茶馆内,活跃在乡间大户的喜宴,到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鼓书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鼓书行业万户凋零,解放后,残……[详细] |
心意-拳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以形取意,取龙,虎,熊,马,猴,蛇,鹰,鹞,鸡,燕十大形动物的特征创造出各种拳式,该拳简炼实用,易学易练,具备修身养性、益寿延年、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等功能。其理论体系严密,技术体系严谨,拳法特点鲜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承传不息。自明末清初开宗创派以来,心意-拳历经数百年的进程和十余代人的承袭和传播,已形成了庞大的体……[详细] |
太和武当太极拳是一支直接承传于道门古老的太极拳门派,其拳理拳法、功理-与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有很大差别,由于道门秘传的原因,在传代上有的严格规定,一甲子为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故在民间所传极少,频临失传。自太极拳由道门传入民间以后,出现了以姓氏命名的太极拳门派,流传于太和境内的太极拳,也因此被称为太和武当太极拳。后人根据此拳内含真意的特征,又称其为意合太极拳。太和武当太极拳有三步练法(易筋、易骨、易……[详细] |
张氏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与一体的一个拳术门派,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演练时扎实稳慢,发力配合呼吸,以气催力。步型主要有丁弓步、丁云步、弓步三种,步法以蛙行步为主,腿多铲、缠,手型多为鸡爪掌,手法要求:出拳以肩出为主,阳爪多出于腰,阴爪多出于肩,善于撸袖出爪。因而此拳宜于防身健身。自光绪六年张氏大洪拳第一代宗师张福顺(1856—1933)传授此拳,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合肥张氏大洪拳是由张传正(1916……[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