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生而聪颖,幼悟玄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洞头全区有12座陈十四庙宇,霓屿太阴宫是洞头区历史最悠久的陈十四庙宇。数百年来,洞头海岛祭祀陈十四娘娘已经形成当地人们的信仰习俗。每年正月十四日陈十四娘娘诞辰之日均有信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宫庙祭祀。而霓屿逢60年一届的“太阴圣母陈……[详细] |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文成南田地处温州市西南山区,与丽水市青田县毗邻。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古称“天下第六福地”。自明正德九年(1514年)六月十五日刘基诞辰公祭始,刘氏宗族固定每年大年初一、六月十五日举行春秋二祭。公祭时有时无,家族祭绵……[详细] |
木头船为什么用火烧?驾舟怎么要靠双脚?东海之滨,瓯江口外,“百岛洞头”除了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外,由于岛上居民的先辈,三分之二来自福建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三分之一来自温州的周边县,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交融,使得这里有着浓郁的海洋民情风俗,而其中“洞头八大巧”尤为有趣——“木船用火烤,驾舟靠双脚,纸灯浪上漂,动物满船跑。鸡鸭桌上叫,熟饭用粉包,猫耳朵下水煮,美人儿任你咬。”这是长期以来在洞头海岛沿袭……[详细] |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详细] |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渐渐的,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性质的……[详细] |
冬节”吃汤圆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捣年糕捣年糕也叫“捣糖糕”。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详细] |
汉族祭祀旧俗。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温州此俗,起于何时,尚无实考,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日止。”可见,此俗在清初已盛行。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现在的拦街福都在温州城内的锦江路一带进行了,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详细] |
中秋在温州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叫“小摆设”,即在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上几张桌子,专门摆设各种小模型物品,有的摆文昌神庙,有的摆封疆大吏的衙门或者王、侯、将相的邸宅,所有旌旗、对联、旌旗、对联、乐器、花圃、楼台、舆马、灯彩、烛台、几案、盘碗等一应俱全,十分逼真。而且都缩小到九、十五厘米不等,材料则采用玉、银、铜、锡、木、石等制成,一般人家不过二三桌,有钱人家为了炫耀自己富有,还专门雇匠……[详细] |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尤其是中伏,天气炎热,很易中暑,为降温防暑,民间有喝伏茶的习俗,即用白茅根、苇茎、藕节、竹心等甘凉草药,煎煮代茶,也即“伏茶”。旧时,有善心之人,还将“伏茶”摆在宫庙门口或街市路旁,任人饮用,以解苦力、车夫、路人之渴。这种美德现在各地仍有保留,在温州特别突出。“温州伏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实年代无法查考。作为优良的传统习俗,历史之久、受益之广、文化内涵之……[详细] |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详细] |
藤牌舞又称藤牌阵,藤牌操,流传于温州、瑞安、平阳、苍南及福建省平潭县等地民间,现只有瑞安民间仍有传承。藤牌舞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瑞安的藤牌舞则注重阵势演练。相传,藤牌舞源自于戚继光当年所创的鸳鸯阵,经过晏继芳等戚继光部将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现盾牌在阵中的作用。……[详细] |
瑞安曹村元宵灯会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始于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曹村人为庆祝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家家户户举岁星灯。从此相沿成习,历数百年而不衰,而今已成为融庙会、物资交流、文化活动等内容于一体的民俗活动,通常从每年的正月初十开始至元宵之夜,花灯齐出,环镇- ,高跷、旱船上阵,场面热闹非凡。……[详细] |
排殿猪是瑞安凤川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据凤川村《陈宅总谱》记载:宋嘉定年间(1208年),陈肃勉公动员村民,剪除蝗灾。陈公为乡民除害救众之举,村民深感其恩,将此事禀报朝廷,皇帝敕封他为护国惠民崇道圣王。圣旨到村那日正好是农历二月十六,村民欢欣万分,杀猪犒劳圣旨官。为了纪念陈肃勉的善迹,村民建造显应庙供奉崇道圣王。以后每年的二月十六日定为庙会“排殿猪”活动。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排殿猪”活动,头……[详细] |
平阳鳌江迎龙,俗称“划大龙”。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长十余丈,龙嘴中衔有龙珠。龙头旁边向后横,龙眼像盏灯笼。龙角在上,弯曲着像条蟒蛇,后面是龙头颈。由龙颈向上望,在龙的上唇的反面有一个亭子,里面站着红脸的杨老爷。俗传每年春节划过大龙,这杨老爷会保佑人发平安,渔业发达。在龙头的后面,是一条长段波浪式的龙身,和龙头隔开五六丈。龙身分十六段,每段的背上有一盏灯。再后边是龙尾,大龙前后有百余人抬扛着向前……[详细] |
泽雅镇周岙村,每年正月十三闹“挑灯”,村民们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三角的、四方的、六棱的、八面的,有鱼状的、飞艇式、头状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村民的心灵手巧。该日,家家有客,户户摆酒。晚上信号一响,各家把灯一齐挑出来,汇集在周岙村中心——桐桥头,沿路浩浩荡荡地游过去,一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挑灯的高潮是舞龙灯,晚间三声炮响,持灯者涌向街头公路,前挤后拥,有秩序地形成自然队伍,在烟花烟雾中,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