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又称刻纸、剪窗花,它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来的一种手工艺品,据资料佐证,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剪纸艺术就达相当水平了。横河剪纸出现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历史上移民较多,故此其剪纸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南方的细密精巧、北方的概括粗犷等特点,以阳剪与阴剪和剪与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有着自已独特的风韵,故一直沿传至今。旧时,剪纸作品多用于宗教祭祀、生育婚嫁、寿诞喜庆或者丧葬习俗等等的活……[详细] |
清乾隆年间,宁波古林的蔺草帽编织技术传入长河,逐成当地妇女的主要副业,并于数年后风行于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获得巴拿马世界出口展三等奖,1917年被浙江省政府荣称草编之乡。1923年从菲律宾引入金丝草编织草帽成功,至此益发兴隆,编织技术更是进一步提高,民谚云:“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和“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时有大小帽行200余家,另星贩子100多人,在1934年时产量达……[详细] |
清明前后放风筝,已成为千年不变的习俗。历代余姚县志也都有关于放风筝习俗的记载。风筝是集构思、绘图、制作、放飞为一体的综合工艺作品,制作者既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也要有削竹劈篾的手工技能和细心的裱糊技术,还要懂得上下左右的对称原理,否则做好的鹞飞不上去,也是堆废品。余姚风筝制作的代表人叶静,自小爱好风筝,扎制的风筝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他在1986年余姚市第一次举办城镇职工风筝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全能(制……[详细] |
过去,余姚人的服装朴素,式样古朴,以中式为主,无论是小孩的拜岁衣、新郎的唐装、妇女的罩衫,还是老年的寿衣,都是用大襟或对襟的式样缝制。大襟衣或对襟衣穿着时,襟与襟或襟与布之间均用布纽扣连接。这布纽扣既是服装的配属品,更是传统中式服装带有标志性的装饰品,传达了一种纯朴的审美信息,使衣服映衬出古典型的美感。制作布纽扣俗称“盘纽”,是一项传统的女红技艺。盘纽的材料比较简单,每副布纽扣只需要二条一尺长、2……[详细] |
年糕是我国传统的节令食品,糕谐音“高”,春节舂年糕,除了尝新外,主要还是为了讨口彩,取“年年高”之意。春节舂年糕之俗,反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年糕不仅有南北风味之别,在宁波地区,亦因各地制作的方法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普遍一致的观点是“机器年糕不如手工年糕好吃,手工年糕不如水碓年糕美”。而余姚市陆埠镇石门村制作的水碓年糕,可说是年糕中的佼佼者。石门村有丰富的地域水资源,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清……[详细] |
余姚草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在余姚农村普及,成为当地妇女的一项重要手艺。余姚草编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清时期。草编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早稻草和麦秆芯。用早稻草编织的有草鞋、草包等,用麦秆芯编织的有扇、帽等,麦秆扇是新女婿在第一个端午节前送岳父家的必备礼品,而且数量要数十把至上百把,岳父家的亲友邻舍都要分到,以此炫耀女婿的孝心。草帽更是余姚的传统产品。据《余姚六仓志》记载:“草帽俗……[详细] |
泗门谢氏,素为姚北大姓,有明以来夙称姚江望族。泗门谢氏系东晋时以指挥淝水之战而闻名,官赠太傅的东山谢安之后,南宋末年,谢安的30世孙谢长二迁居余姚泗门定居。至明成化五年(1469)子孙已繁衍至十世500多人,明正德年间(1505—1521)经谢长二的十世孙谢迁(即谢阁老)倡议,在后塘河建宗祠(全名“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祠堂)。始建时仅一进,嘉靖年间增建第二进,清嘉庆年间增建第三进,分别敬奉谢……[详细] |
泗门元宵灯会是当地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它起源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余姚州判叶恒修筑海堤以后,当地居民在泗门之东北海堤上建龙王堂纪念,并以每年元宵节造龙灯以娱神,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据清雍正《东山志》记载:灯会起先只是在海堤上盘旋而已,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经阁老谢迁,少宰谢丕父子俩的倡导,使泗门灯会更加发扬光大,不但引进制作了不少新颖的灯彩,还把灯会迎入镇内,每年元……[详细] |
朗霞豆浆是余姚市朗霞街道的特色名点。它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口味独特,其特色是色泽清白、浆汁肥润、外观醇厚、入口香鲜、营养丰富、四季皆宜。朗霞豆浆选用本地产的花沟、八月黄,用纯净的天落水,严格掌握浸豆的时间、煮浆的火候和水浆比例,使其浓度、香度、凝固度、肥润度、口感等各项质量指标都优于其他同类产品。……[详细] |
采莲船是流传于姚北一带的民间民俗舞蹈,据传在泗门镇已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姚北泗门一带庙会盛行,各村镇为了斗奇争胜,纷纷组织各种优秀杠头来丰富巡游队伍的表演节目,采莲船即是泗门镇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奇葩。在巡游队伍中,一般列在龙的后面,高跷队前面。采莲船以虚拟性的船为道具,载歌载舞,边舞边唱,且扭且进。舞姿为扭秧歌的步伐,唱曲为姚北民间常用小调,如《五更调》、《马灯调》、《紫竹调》、《夜夜……[详细] |
梁弄大糕又叫印糕、方糕,是千年古镇梁弄镇上最具特色的传统糕点,因其制作精良,工艺独特,寓意吉祥,味香粉糯,甜而不腻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梁弄大糕是余姚梁弄一带在特定传统节日中,赠送女方亲家以表迎娶诚意的传统定礼,带有浓厚的地域民俗特征。2008年被列入宁波级非遗名录。……[详细] |
余姚笋干菜在明代就作为贡品进贡京城,色泽黄亮,肉质鲜嫩,味甘,香郁,被誉为“珍稀菜肴”。它的特点是储存持久、携带方便,鲜嫩可口,四季皆宜。余姚笋干菜的主要原料是雪里蕻和春笋,原材料的优劣会影响到质量,用冯村出产的原料做成的笋干菜口味最好,因为那地方水土特别适宜毛笋生长。余姚笋干菜可制作很多富有特色的菜肴,如泡汤、清蒸、烧鱼、炖鸡、煮豆腐、烤肉等等,荤素皆适,食之不嫌。据说,周恩来总理来杭州时,总要……[详细] |
所谓的“十(杂)番”其实就是一种民间器乐的表演样式的统称,据传起始于明代中叶,后在余姚一带广泛分布和流传,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十番艺人或其组织者存在,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止为其活动的鼎盛期,后则被禁而停止活动。1987年有部分曲目经整理入编《余姚市民间器乐曲集成》,2001年朗霞街道干家路村组织起一支25人的演奏队,恢复了民间演奏活动,此后在浙江卫视、余姚市首届村落文化艺术节等等场合频频亮相,受到人们欢……[详细] |
豆酥糖是一种绿色环保食品,香酥可口,老少咸宜。余姚陆埠镇传统食品豆酥糖历史悠久,以其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口味独特著称,被誉为宁绍地区四大糕点(陆埠豆酥糖、绍兴大香糕、奉化千层饼、三北藕酥糖)之一。陆埠镇在清咸丰七年(1857)已经生产、经营豆酥糖,400多年来,豆酥糖一直是该地的主打产品,到1955年有8家专营店转入生产合作社。现在个人分散经营的有7家。目前,五星级酒店太平洋酒店指定为涉外特产,每……[详细] |
犴舞是越地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先民对犴神话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产物。根据《四(泗)门谢氏二房谱》(始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中记载,舞犴为秦朝时的一种风俗,说明余姚犴舞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集先民们古朴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和祈神、娱神民俗内涵于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余姚犴舞具有流传古老、形象独特、传播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