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风筝制作技艺桐乡风筝的制作比较讲究。将竹劈成篾,每根约0.3厘米粗,磨光,按风筝形状所需剪成不同长短。将竹篾用棉纱线结扎,弯曲部位用灯火熏热,慢慢使其弯曲,结扎成形。动物头用篾扎成,部分部位用少量泡沫塑料。鹰风筝分几个部位分别结扎,最后制作好再插在一起,龙筝用线连。用绵纸(大风筝用仿真丝)两面糊在竹篾上,再用国画颜料按要求将风筝画上色彩。大型风筝制作较为复杂,如制作龙筝必须讲究整体造型,选用较……[详细] |
打年糕习俗在嘉兴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新年中送亲戚的传统礼物。过春节时,用石臼手工打年糕在桐乡是传统习俗。“年糕”与“年高”谐音,过大年打年糕是民间的好口彩,寓意年年高。年糕又是过年祭拜桌上不可缺少的供品,也是乡下人送给城里亲戚的最佳礼物之一。在桐乡农村,春节前几乎每家都要淘米磨粉打年糕,这也成了农户过年要做的一件大事,有……[详细] |
高桥糕是桐乡著名的传统糕点,主要有满桃片、椒桃片、小桃片、麻片糕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满桃片。由于原料优质,做工精良,味美可口,深受青睐。为了有别于其他产品,人们把高桥沈家生产的米粉系列糕点统称为“高桥糕”。据独家生产高桥糕的沈华学师傅介绍,他的父亲颜永泉出生于1908年,海宁人,20世纪30年代入赘高桥沈家(沈华学随母姓),十五岁即开始跟师傅孙财发学习制糕技艺,后在海宁硖石、斜桥和桐乡高桥等地开设糕……[详细] |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桐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它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有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味道比酥糖可口,且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据传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名叫“天顺”的夫妻糕饼店,因为本钱微薄,开不起作坊,只能……[详细] |
历本袋,又称“香包”,古称“香囊”、“荷包”,亦称“佩帏”、“容臭”。香包中配以研成细末的细辛、白芷、丁香等中草药,散发出的香味能驱虫防蚊。屈原《离骚》中有句云:“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都是香草,“纫”是连缀之义,“佩”即佩帏,整句意思就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戴在身上。说明香包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已是一种饰物。到唐宋时期,香包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男官吏佩带……[详细] |
三珍斋卤制作技艺是桐乡乌镇一带酱卤制品的传统手工技艺。大约在清道光年间,三珍斋酱卤制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技艺和优选配方,留下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和神奇老汤。三珍斋卤制品的加工工艺要求非常之高,原辅料质量的优劣和加工工艺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现在,三珍斋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加工,保证了传统技艺的充分发挥,突破了传统加工中凭经验和感觉加料的陋习,采用按配方定量加料的精细操作法,从而更好地保……[详细] |
火凉伞灯彩火凉伞灯彩为六角形宫灯,六个面各由三幅书画竖排组成,十八个灯片四周以空心支钻成孔,灯光明亮而柔和,六角形支架内有明角灯(蜡烛),能照见灯片上的人物、禽兽、花卉、故事等。因能点火,所以叫“火凉伞”,为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新塍镇一带所独有。王店镇古称“梅里”,已有两千二百年历史,手工业历史悠久,文化昌明,人才辈出,是一代文豪朱彝尊的故乡,明、清两代所产纱布、花绉、绫绸等较为闻名。当时作坊、商……[详细] |
嘉兴灶头画是嘉兴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民间艺人以灶头为载体,用绘画颜料在灶壁的各个部位绘制图案,又称“灶画”、“灶壁画”。在嘉兴市各县(市、区)中,均有绘制灶头画的传统。旧时,不论是两眼灶还是三眼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都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配有不同内容的吉祥文字。灶头画用颜料画成。灶画的制作工具有草刷,用于刷灰,另有竹丝斗笔、毛笔、直尺、盛色器皿、颜料等。制作灶头画的程序是:先将灶台用石灰水统刷一遍……[详细] |
西瓜灯是在西瓜外皮上精雕细刻各种花样以供人赏玩的一种特色灯彩。平湖西瓜灯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进士黄之隽的《西瓜灯十八韵》、邑人张逢年的西瓜灯诗证明平湖西瓜灯至少有三百二十多年的历史。西瓜灯艺术的发展兴盛和当地种瓜的习俗有密切联系。瓜农种瓜之余刻瓜制灯,自娱自乐,后制灯者越来越多,灯的花样不断翻新,更有文人雅士赋诗赞颂,平湖西瓜灯遂蔚为大观。独特的雕刻工艺是平湖西瓜灯的一大……[详细] |
凤桥竹刻凤桥竹刻以留青见长,表现形式多样,作品类型有臂搁、笔筒、竹根雕、屏风、挂屏、棋钵等。凤桥竹刻传承人冯嘉生(1946年出生)师承其父冯国介。冯国介好金石、精竹刻,曾与吴天如等著有《百梅斋印存》。冯嘉生自幼受父亲熏陶,初学篆刻,继学竹刻,成年后潜心于竹刻艺术,已从最初的以刻竹片、长卷为主,发展到刻臂搁、笔筒、竹根雕、屏风、挂屏、棋钵等,且影响到周围的一些爱好者,逐步形成了凤桥竹刻色、泽、形等方……[详细] |
桐乡竹刻竹刻是传统雕刻艺术,也称“竹雕”,是指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起源很早,《礼记?玉藻》记载:“士大夫饰竹以为笏。”现知较早的竹刻实物是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勺。清嘉庆以后,浙江竹刻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晚清竹刻艺术的代表。据资料记载,浙江竹刻以杭州、嘉兴、湖州为主,近代不少著名刻家都出自这三地。2004年12月,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详细] |
石灰堆塑,也叫“灰塑”、“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的工艺,属于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石灰堆塑出现的时代很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现存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的郡马梁祠牌坊是灰塑与砖雕装饰相结合的较早实例。桐乡灰塑的内容多为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神话和戏曲故事等,也以龙、凤、孔雀、虎、狮及麒麟等为题材。手法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灰塑、圆雕式单体灰塑等。桐乡灰塑主要用于寺院及园林建筑的屋……[详细] |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在我国传承最久、流行最广的中国画技法画谱,被誉为“画学之金针”,近现代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芥子园画谱》自三百多年前出版以来,风行于画坛,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扩展与传承。其扩展与传承均由嘉兴籍画家完成:一是清康熙年间王概本(木刻)。芥子园是清初戏剧家李渔居宅别墅之名。李渔之婿沈心友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课徒稿四十三幅,交嘉兴籍……[详细] |
嘉兴市秀洲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民间绘画之乡,1988年与陕西户县、河北束鹿、上海金山等地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为打造农民画特色文化品牌,秀洲区先后在2001年、2004年、2007年举办了三届全国性农民画艺术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全区现建有六个农民画创作基地、二十六个后备人才基地,有成人作者一百二十多人、学生作者一千七百多人。农民画家缪惠新、陈泉泓、冯云青、黄永安、朱建芬于……[详细] |
剪纸起源于战国时期,至北朝、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到图案花样,镂刻金银箔粘贴、窗花、灯彩装饰、皮影人物、节日剪花等。艺人以刀代笔,通过画、剪、刻等技法,加上点染、着色等技巧,创作出精美的剪纸作品。剪纸艺术在嘉兴各县(市、区)农村非常流行。海宁斜桥镇及嘉善魏塘镇、西塘镇的剪纸具有代表性。剪纸的工具较为简单,一把剪刀(一把刻刀)、几张彩色纸(多为红色纸)就可以了。剪纸技法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折叠剪纸法。就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