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民俗文化介绍第9页

  “弶港渔民号子”,是数百年来弶港渔民在闯海打鱼的各项劳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伴随劳动的渔家“小调儿”,也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作业而创造的渔家歌谣。“弶港渔民号子”以吆喝、呐喊为其主要特征,种类较多,如《起锚号子》、《抬鱼号子》、《拔蓬号子》、《拉网号子》、《撑船号子》等。……[详细]
  张士诚传说,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说起张士诚,从事盐运工作的人都知道,他是元末明初的盐民起义领袖,史称“十八支扁担打天下”的领头人。元英宗至正元年(1321年8月23日),张士诚出身在泰州兴化白驹场(今盐城大丰)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名九四。不久,他的三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也相继诞生。那时候朝廷腐败,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队……[详细]
  陈皮酒是江苏东台市传统名酒,据传源于北宋范仲淹等所制的药酒,始酿于清乾隆年间。选用上等精白糯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配制而成,配以名贵中药,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有“稠绵醇厚,香味独特,落口甘畅,余味悠然”之誉。并有理气开胃,舒筋活血之功能。相传宋朝天圣元年,范仲淹在东台西溪任盐仓监官。时值范母体弱多病,但生性怪癖厌服汤药。侍母至孝的范公一筹莫展,忧心忡忡。为寻求不服汤药而能治病的良方,他八方求医……[详细]
  晒盐技艺(盐城海盐晒制技艺),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以海水作为基本原料,并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自然结晶成原盐。优质的盐尚有坚实指捺不碎,正立方体有楞有角,透明洁白,手拶后粉碎不粘手,纯洁,无羊毛硝析出等特点。整个工序有10余道,纯手工操作,看似简单却又体现出智慧……[详细]
  麦秆剪贴(大丰麦秆剪贴),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源于明代中叶,当时的传统工艺从麦秆团扇蕊剪贴脱胎而来,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据传是由艺人倪仁吉首创,后曾一度绝迹,至清代同治年间民间艺人金翠娥挖掘制作,得以流传。每逢春麦收获季节,民间艺人选麦秆中光洁者,经漂白、染色压成麦秆薄片,剪贴于白绢或纸板上,用麦秸逐层粘贴(堆)成画面。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于镜框……[详细]
  沈拱山传说,流行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民间文学,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沈拱山的故事流传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成熟于清朝末年,这段故事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崩溃,清朝朝廷倾轧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广大群众反封建、求民主的思想意识逐渐增强,因此便借助沈拱山生前敢于伸张正义,智斗官僚公绅等趣闻轶事,按照自己的意志和需要,丰富加工成沈拱山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详细]
  施耐庵与《水浒》传说,流传于江苏省的民间文学。施耐庵写《水浒》的传说在兴化、盐城大丰、山东郓城、江苏江阴、浙江建德一带均有流传。但在兴化城乡影响更为深远。这些传说构成水浒故事的原型。不少专家学者都通过搜集传说,进行研究,形成著作,如:马春阳《施耐庵传说》、黄俶成《施耐庵与水浒》、徐敬高《昭阳二杰》等。施耐庵及《水浒》的传说不仅具有广泛的趣味性,同时更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详细]
  2007年,盐城老虎鞋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民间虎鞋的制作是民间艺术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虎文化密不可分,西方国家在一次测试人类最偏爱的动物活动中,得出结论,老虎排在所有动物的第一位,可见人类对老虎的喜爱从古至今,由来已久。老虎为百兽之王。“龙生云,虎生风”,人们喜爱其八面威风,常常借以形容勇猛善战的将领为虎将。三国时期的关、张、赵、马等就被誉为五虎上将。乃至将门……[详细]
  淮剧(盐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淮剧,亦称“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戏”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在表演技艺和剧目上受徽剧和京剧影响颇深。1912年,淮剧进入上海。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何叫天等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详细]
  兴隆集庙会,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情况兴隆集庙会是盱眙县河西地区及周边的泗洪、安徽五河、嘉山等地区的佛教界人士及广大群众在盱眙县兴隆乡境内的兴隆寺大庙举行的一项盛大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为庙会举行日。兴隆集,位于盱眙县兴隆乡境内的西北高……[详细]
  李氏膏药制作技艺,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淮安李氏膏药制作技艺是光绪年间淮安籍中医李廷佐所创制,在治疗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淮安地区名医辈出,遗泽丰厚,为膏药熬制技艺的创制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李廷佐出生于中医世家,博览古今医学书籍,研习古今方剂……[详细]
  王氏骨伤正骨贴敷疗法,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王氏骨伤正骨贴敷疗法是盱眙县王家祖传针对骨伤的传统正骨和药物贴敷疗法。王氏骨伤疗法在当地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其祖辈原为当地行医的郎中,平常采集中草药为当地民众看病治病,对药理、病理都有一定的了解。历代积累下来,对骨伤治疗有……[详细]
  王氏骨伤中药袋热敷疗法,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情况王氏骨伤中药袋热敷疗法,是以药袋热敷骨伤患处,靠热力使药力渗透进去,从而治疗骨伤的传统中医疗法,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王氏先祖王传业,继承祖传中医骨伤疗法,对祖传秘制药袋配方进行改良,配以独特手法,……[详细]
  韩达哉养生茶制作技艺,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情况茶,原为南方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详细]
  张氏痔瘘中医外科疗法,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张氏痔瘘中医外科疗法是淮安清江浦区张家中医诊所世代相传,以枯痔、中药灌肠熏蒸外敷,内服治疗为特色的治疗痔疮的传统中医疗法。张氏痔瘘诊所,成于清咸丰年间(1850—1861)。张氏高祖张洪坤祖籍山东蓬莱。于清中期迁居到清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