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8页

  八卦掌,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八卦掌过去传授多为口传身授的民间师传,至今虽不足200年历史,但其显著的技击价值健身作用,特有的美学价值和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所喜爱。董海川先师因材施教,授徒广泛,且二代弟子多为带艺投师,形成的诸多流派的风格,其中二代弟子程廷华、尹福、刘凤春、史计栋、梁振国、宋长荣、樊志涌等,因传承人年龄原……[详细]
  古筝艺术,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音乐类项目。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她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四千余年,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详细]
  山民习俗,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俗类项目。连云港市是一座依山傍海的海滨城市。山高林密,云嶂雾绕,荫谷叠翠,资源丰富,为山区居民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同时也造就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山民以独特的民风习俗。由于广大山民居住分散,多见树叶少见人。因此,既依附于山,索取于山,又奉献于山,崇拜于山。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与周围相邻的盐民、渔……[详细]
  推拿疗法,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形意武医推拿在灌云县传承已一百多年,1908年灌云县伊山镇人马继福做生意来往于江苏、山东、河北等,在河北遇李存义先生,随李先生学习形意拳及形意武医推拿术后将技艺传子马丙启,马丙启又传承马强、马世峰、马士超。1986年马家三兄弟,又到河北深州市拜形意大师宋广印先生为师,系统学习形意武医推拿术及形意拳械,马强在灌云伊山镇开设推拿门疹传……[详细]
  大刀面烹制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据民间口传,板浦大刀面至少已经有160多年历史,且有黄(秀文)、夏(庆生)、杨(炳成)三家,吃不开鼎足之势。当时,黄家大刀面第一代传人黄兴余在普通面条制作的基础上,自创了板浦大刀面,其工艺特别、口感劲道、清爽嫩滑,在四乡八镇闻名遐迩。大刀面,又叫跳切面,纯手工创作,其工艺也十分独特。大刀面主料十分讲究,须选用上等面粉。先称适……[详细]
  海州辣黄酒酿造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海州辣黄酒是中原黄酒中的古老品种与典型代表。它的产地古海州渔盐富饶,山民、渔民、盐民环山群居,使得海州辣黄酒十分畅销,并逐步流传至苏北乃至全国。海州辣黄酒口味醇和、爽口,属于中性,主要工艺流程有:精选糯米—浸透—蒸煮—冲凉—入缸—加笨曲—发酵—封缸发酵—压榨—取备清液—蒸煮消毒—装坛—储存堆放—二次发酵(加入辛辣作物萃取……[详细]
  鱼丸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马鲛鱼又称䲠鱼、俗名鱍鱼、竹鲛、串乌、江淮地区称马高鱼,山东地区称为鲅鱼。马鲛鱼鱼丸的手工制作过程不复杂,主要有选料、清理、制鱼肉糊、配料、油炸、冷却等。首先是精心挑选冰鲜的黄海产马鲛鱼;将其清洗、开背、去内脏、洗净;沥水晾干;手工去刺去皮,用刀压塌取出鱼肉;在鱼馅中加适量清水养鱼馅;放置一个时辰再按鱼肉比例加蛋……[详细]
  卤货制作技艺(史猪头熟食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卤货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手工食品制作技艺之一,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腌制方式。当时,人们为了保存食品,一般采用盐作为佐料加工食品,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然后,再加工成熟食,而卤货制作就是在鱼肉制作时加入足够多的佐料,使之不同于一般食品的口味,戏有熟食的口味,也有腌制品的醇香。连云港制作卤货的实践很长,但是,具体时……[详细]
  传统布饰品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类项目。传统布艺饰品技艺,简称布艺,即布上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布艺是集民间剪纸、刺绣、造型、手工缝制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主要依赖于连云港传统民俗和生活之需而存在,流布在连云港全境,特别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布艺以布为主料的制品,经过艺术加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传统手工布艺饰品的制作十……[详细]
  形意大成拳,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形意大成拳可溯源明末清初,经李洛能师傅创立。连云港人王建平于1986年拜形意拳五代传人李玉兰为师,开始练形意拳,掌握了形意拳中的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 。1992年又拜大成拳名家第三代传人赵续泉老师开始学习练大成拳的站桩、试力、发力等- 。他后来兼收并蓄其他传统武学拳法,并从八卦掌中……[详细]
  峨眉十二庄,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峨嵋十二庄是一种动静结合的传统运动- ,主要流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及其周边的一些县城和乡镇,如赣榆县、灌云县。在连云港已经传承至第九代。峨嵋十二庄起源于南宋末年,由白云法师创立,至今已800余年。清末时,果善法师偶得白云门人授艺,传为第二代掌门,因其- 独特,在当时名噪一时。民国初年,永严法师继承衣钵,将峨嵋内功发……[详细]
  武当拳,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武当拳为武术的一种,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武当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虎尾鞭、连环锏、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详细]
  少林拳- ,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少林拳风格独特,动作刚健有力,朴实无华,技击性强,因而驰名中外,深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少林罗汉拳、心意把、柔拳、少林二十四路弹腿等少林拳术,被视为少林寺的镇寺之宝,在少林寺内部仅有少数武僧掌握。由于长期以来的闭关自守,如今还能保持完整体系与古朴的风格。它动作刚健有力,爆发力强,套路结构紧凑;攻防意识强,实用……[详细]
  秧歌,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秧歌舞,又称扭秧歌,由于采用日常农民插秧的十字步,所以称为秧歌舞,是一种在民俗节庆活动中表演的集体性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及其周边县区,如海州、东海县、赣榆区等地。秧歌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它起源于农民的耕作,是农民在插秧时节的歌舞。初形成于唐代,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详细]
  老虎鞋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制作老虎鞋作为布艺艺术的一个类型,归属于连云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典型的地方民间习俗,在连云港有着良好的群众保护基础和社会传承空间。地方居民认为婴幼儿穿上老虎鞋,会龙行虎步,虎虎生气,将来能健壮成长。脚穿老虎鞋,头戴老虎帽,穿着老虎袖、枕着老虎枕,孩子就不会受邪气侵扰,平安吉祥。连云港地区的虎文化由来已久,源远流行。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