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鼓锣又称“工锣鼓”、“淮海锣鼓”,还有人称其为“锣鼓书”,是苏北地区主要曲艺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淮安以及宿迁、连云港、徐州、盐城等地。相传工鼓锣的创制者是清朝嘉庆年间涟水县高沟镇的一位名叫汪宗坤的盲艺人。此人少年时弹得一手好琵琶,以脚踩牵线打板(高沟镇的人们当时称它为“丝弦带板”)为其奏乐,经常在高沟镇的茶馆、酒楼以卖唱为生。他后来尝试用水车上作醒神和计数用的田头乐器工鼓和小锣作为自己的伴奏乐器……[详细] |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开篇这样写道。韩信(?-公元前196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军事理论家,是淮安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韩信自小历经磨难,却胸怀大志,留下了“胯下之辱”等脍炙人口的典故。在丞相萧何的一再挽留和力荐下,韩信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大将。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破赵、降燕、夺齐、灭楚,为开创两汉400多年基业立下汗马……[详细] |
江苏传统民歌,主要流传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原南闸镇)及白马湖周边的洪泽、宝应等地的部分乡村,兴于唐,盛于明清。清代《安宜县志》载:“高宝歌台上千首,风味最佳新河头”(新河头即原南闸镇所在地)。南闸民歌在白马湖的涵养以及运河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浓厚水乡情韵,抒情、委婉和悠慢的演唱特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音乐类项目。南闸民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据统计,现有曲种……[详细] |
京剧扩展(荀派京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京剧,亦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淮安地区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为代表的荀派艺术著称。荀派京剧为荀慧生所创。荀慧生幼年师从河北梆子名家庞启发,后京、昆兼习,并拜王瑶卿为师,博采众长,开创以“花旦”为主演的京剧行当新生面。代表剧目有《花田错》《丹青引》《金玉奴》《红楼二尤……[详细] |
淮海戏(淮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淮海戏,因以板三弦伴奏,故亦称“三刮调”,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苏北淮安、连云港、宿迁,以及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包括鲁南、皖东北一带。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所含传统戏剧类项目。淮海戏以民间生活小戏为多,是典型的大众化艺术。既演全剧,也演折子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催……[详细] |
易筋针针灸疗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道教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道教学研究中极有价值的前沿学术领域之一。道教医学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会使人产生心理、生理及病理的变化。道医的概念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详细] |
中医蜂针疗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蜂针疗法是中医疗法的组成部分。蜜蜂疗法历史悠久,是传统中医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蜂疗对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因为蜂疗还不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有面临断层的危险,所以现在应急于加以研究保护。蜂针疗法是按照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人体经络穴位及皮部,选择一个或数个穴位进行蜇刺,此时注入皮肤内的……[详细] |
海州中药炮制技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海州中药炮制技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沿海就地取材的特点。在传统切制方面,海州地区南北刀并用,反映海州地区是近百年来南北交流的沿海通道之;炮炙方面清炒王不留行等种子类药习用炊帚,黄瓜制霜为国内独有,人中白用煆法炮制亦为地方特色,固体辅料炒法如象皮用砂烫,阿胶用蛤粉炒或蒲黄炒等,液体辅料炒法除现在通行的酒、醋、盐、姜汁、蜂蜜、麻油……[详细] |
五行三部针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五行三部针法为赣榆县柘汪乡马氏家传针法,该针法源于祖国医学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以《内经》中阴阳二十五人分类为基础结合五运六气思想辨证取穴。全套针法由天、地、人三部针法组成,按照五行生克规律配穴。天部为五轮八廓眼针、地部位五输穴手足针、人部为八卦腹针。该针法对头、颈肩腰腿痛;头晕;中风病;咳喘;痛经;急慢性扭伤等,效果神奇……[详细] |
吴氏河烙火针,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火针”,简单来说是一门针灸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穴位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医古典医籍《黄帝内经》有了最早的记载,被称为燔针或焠刺。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的简称。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正式定名为“火针”。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详细] |
紫砂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紫砂陶制作工艺是我国陶器制作中一种特殊的传统技艺,它曾经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灌云县等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作手法为手工紫砂陶盘泥制作技艺,它产于灌云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具体有紫泥、红泥、黄泥等多种)为原料,采用几十种以上的自制工具,一种是手拉成型的方式,加以利坯修饰,定型。另一种是经过打泥片、拍……[详细] |
编织技艺(芦席编织),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芦席,用芦苇编的席子,伴随人们的生活有数千年。芦席编织技艺堪称新石器时代的遗产,是历史跨度长并和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手工技艺。两人将淡褐色的芦苇秆放倒,一根根抽出来,穿入竹子制成的搠子里。它是圆简形的自制工具,上下两端分别是三孔和四孔。根据粗细需要将芦苇秆破成三瓣或四瓣。这一步的关键是手劲的轻重缓急,操作不好芦苇秆就……[详细] |
大漆工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天然生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大漆工艺是一……[详细] |
扎染技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植物染料的制作:采集、存储及预处理:加工工艺:植物染色工艺:布料染前处理、直接染色法、还原染色、媒介染色手工染色技艺:绞缬、蜡缬、夹缬、灰频、云染、拔染、雪花染。在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之植物染的研究与创作融入生活中,有别于化学染料,不会产生有害大自然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废水……[详细] |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石头建筑营造)(扩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没有泥浆与砂砾的填充,仅凭一块块石头之间构成的完美力学支撑,就能够盖起一幢幢历经500多年风吹雨打而不倒塌的房屋,这不得不让人赞叹古人的智慧。连云港独具特色的石砌房技术,已经传承了500多年。在山腰之上选择一块山地,然后打窝,再用铁锤一点一点的将铁锲打入其中,将大块大块的石料取下来,再用木楔与铁锲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