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篆刻,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汉代扬州已有篆刻艺术。在汉代玺印中,以“广陵王玺”最著名,刀法刚劲利索,章法空间平均,笔画精细适中。宋元印章,扬州博物馆存有元“左翼散居军副统之印”,为楔形钮铜质方形,朱文九叠篆书。扬州篆刻艺术兴盛于明清时代。这时的扬州篆刻与徽派印学、浙……[详细] |
扬州灯彩,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扬州彩灯起源于汉代,繁盛于明清,一千多年的历史使其形成了浓郁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它种类多样、构思独特、灯面精美、制作考究,无论在造型、制作、风格上均有独到之处。彩灯的艺术特征是“灵巧、秀美、活泼”,扬州工艺上除彩扎、剪纸、裱糊、刺绣外,还很注重书画、诗文的配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以牛、羊角加工制成的角明灯(琉璃灯),以竹簧为架,裱糊……[详细] |
扬州昆曲,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昆曲在明代已流传至扬州。约在明万历年间,扬州已有专业昆班演出。明清交替之际,扬州十日的烽烟取代了竹西歌吹的丝管,昆班烟消云散。然而一旦社会安定,经济复苏,扬州昆曲很快繁盛起来。乾隆时扬州昆曲的最大特点,是涌现了一大批盐商蓄养的家庭昆班,后来被成为“七大内班”。扬州七大内班在戏曲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们名伶荟萃,角色俱全,剧目繁多,行头富……[详细] |
月塘镗叉舞,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镗叉舞》是清朝中期以来,流行于仪征市月塘、移居谢集一带,是当地农民在正月灯会和重大节庆期间经常演练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联,至今延绵不断。《镗叉舞》是男子群舞,人数在30人以上。舞者手持特制铁叉,身着对襟布衫,头扎白毛巾,……[详细] |
夏集车水号子,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夏集车水号子源于劳动者车水劳作,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成形于明清,兴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当代。其曲调拙朴,歌词通俗,是贴近自然的原生态“天籁”之音。夏集车水号子表演者亦锣亦鼓,边敲边唱,形式活泼,节奏多变。经历千年的历史沉积,流传下几百首脍炙人口的号子,分别被收入《扬州歌谣谚语集》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夏集镇著名……[详细] |
曹甸十番锣鼓,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曹甸“十番锣鼓”源于宫廷昆曲音乐,融演奏、演唱、打击乐为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清朝末期,曹甸民间词曲家杨雨亭在以乐会友中学习十番锣鼓的曲牌音乐和演奏技巧后,回镇组成“同天乐”演奏班子。经传授,曹甸相继建起了四支十番锣鼓演奏队。每逢元宵灯会、农历三月十八的“都天庙会”、定善禅寺的清明庙会及盛大节日庆典时,曹甸四支十番锣鼓队伍都……[详细] |
扬州道教音乐,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道教音乐,史称“道曲”、“道调”、“清曲”或“正乐”,民间俗称“道士调”或“道士班”,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道教音乐,相传由道士悄然从明宫内苑抄录带至扬州。其音乐语言和演奏风格,带有鲜明的宫廷雅乐特征,被称为宫廷音乐活化石。扬州道教音乐,分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器乐运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铴锣、木鱼、檀板、大鼓等十余……[详细] |
鉴真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鉴真为唐代律学高僧,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俗姓淳于,江阳(今江苏扬州)人,生于佛教世家(唐武后垂拱四年即公元688)。据民间传说,鉴真天资聪颖,颇具佛心,自幼立志弘法,利益众生,14岁出家,从大云寺智满禅师为沙弥;27岁后于扬州大明寺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 诵经、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他在佛学、梵乐、建筑、雕塑……[详细] |
“高邮八景”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高邮八景是指高邮的八处风景,各有传说。“神山爽气”在天山镇神居山,此处历来有仙人下棋与亘公炼丹传说;“文游古迹”在文游台,北宋时苏东坡路经高邮,与孙觉、秦观、王巩等聚会于此;“鹿女丹泉”在南石桥,此地旧有优钵罗庵,相传白鹿在此生下鹿女,后驾鹤升天;“甓社珠光”谓高邮湖上曾有明珠,出没湖中十余年,居民行人常见之;“露筋晓月”在今……[详细] |
邗沟大王庙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邗沟大王庙位于今城北乡黄金坝地域的古运河拐弯处,始建于东汉时期。该庙主要供奉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和西汉初期的吴王刘濞。为古代百姓所自建。二王都不是佛道儒神仙或圣贤,且还有为人们诟病的地方,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香火,皆因两位大王开凿运河和运盐河,为扬州早期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功德在民,后人祀之”。后又被附会为财神庙。在康乾年间,还曾出……[详细] |
霸王城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霸王城传说讲述的是楚汉相争时,项羽与韩信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证明项羽有勇无谋,韩信以智取胜。霸王城的故事,通过对项羽、韩信人物个性的刻划,证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人物。民间故事的产生总是同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该传说再现了楚汉相争时风云人物的思想活动、行为、做法。民间故事的产生绝不是空穴来风,进行认真研究、保护……[详细] |
《二度梅》口头文学,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唐肃宗年间,山东济南府历城知县梅魁为官清正,晋升为吏部给事,被奸相卢杞陷害。其子梅良玉投奔岳父侯鸾,侯鸾赖婚,梅良玉只身逃跑到陈东初家,立志为父报仇。一夜,暴雨将陈家花园盛开的梅花打残,陈东初与梅良玉祈告上天,如能报仇,三天之内梅花再度开放,赤诚之心感动上帝,梅花果然二度重开。梅良玉与陈东初女儿陈杏元订下亲姻,又遭卢杞拆散。……[详细] |
扬州琼花与琼花观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琼花,在植物学上名聚八仙。在文化学上象征着独一无二、气节操守、风月繁华等。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琼花乃是隋炀帝胞妹所化,炀帝为到扬州看琼花而- 。故事版本很多,见《说唐》、《隋唐演义》等书。扬州琼花观始建于西汉成帝时,称后土祠,供后土夫人。因祠的周边是羊巷,又称羊里观、羊离观。唐僖宗时,高骈镇守扬州,在祠南建三清殿,供奉……[详细] |
南柯一梦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南柯一梦”典出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后又被明汤显祖改编为戏曲《南柯记》,当代毛泽东词“蚂蚁缘槐夸大国”也本出于此。南柯一梦写士人淳于棼任俠善饮,一日酒醉沉睡,恍然间入槐安国--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先作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后盛极而衰,屡遭变故,被国王遣返故里。伤痛之际,忽然惊醒,才知是南柯一梦。发蚁穴以寻梦迹,备感人……[详细] |
扬州八怪传奇故事,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有一批平民出身的书画家集中于文化名城扬州,以郑夑、金农、黄慎、李鱓、罗聘、高翔、李方膺、汪士慎等八人为首,他们艺术趣味和个性相投,互为影响,在画风上不受传统约束,别具一格;且在做官和为人处事方面,常被人议论为离经叛道,在艺坛上被目为奇人怪才,故被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艺术上独立特行,生活中不媚求权贵,敢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