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传说是老百姓用本地方言以淀山湖为主线,结合对人物、史事、动物、特产、风物等为原型展开丰富想象,以叙事方式讲述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地名演变类、人物传说类、史事风物类、动物特产类等,现有淀山湖传说故事67篇汇编于册。淀山湖传说渊源流长,涉及年代从秦朝直至现代,时间跨度2000多年,众多传说故事运用本地方言,讲述中穿插俗语、民间俚语等,原汁原味的“土文化”反映水乡的鲜明特色,符合大众情趣,具有较强的……[详细] |
川沙民间故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是浦东故事的摇篮发源地。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它包括语言艺术与表演艺术两部分,以浦东方言为基础,口耳相传,讲得出、听得进、记得牢、传得开。演讲时以单人为主,不讲究道具、布景与演员化妆。演讲时一人多角,主要凭借语言、手势和眼神传情达意。自明嘉靖36年(1557年)抗倭英雄乔镗“领筑川沙城堡”至今,川沙历经沧桑460余年,方言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如明清时期……[详细] |
崇明俗语是用崇明方言在民间流传的方言口语。崇明方言属吴语系,由于崇明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少,崇明方言相对不受外部方言的影响,因而是吴语北部边界地区比较稳定、比较古老的、很有特点的一种方言。崇明俗语绝大多数是民间创作,且口口相传,其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包含了先辈生活中不同时代的各个方面。由于经常把具有地域性的事物和词语引入,所以崇明俗语具有浓厚方言色彩和地方特色。千百年来,崇明人……[详细] |
田山歌唱腔主要传唱于水稻耕作区域,上海的田山歌在音乐与文学特征方面独树一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江南稻作文化区域民歌中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并且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一种歌唱形式,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现主要流传于青浦、金山和松江等地区。吆卖山歌的演唱形式由合唱、独唱以及辅助词“虚词”前后承接唱等部分组成;落秧歌由独唱、男声合……[详细] |
松江新浜地区的耘稻山歌源远流长,早在清初,就已初具耘稻山歌的规模,因此历史上新浜被誉为“田山歌之乡”。以前,新浜地区只种一季稻,农务高度集中之际的耘稻,历时最久,花工最大,一季稻耘稻三遍,即“头通、腰通、三通”,地主及大户人家田多,往往雇佣帮工、短工、长工三十人左右耘稻,这时长工们就自发组织起田山歌班子传唱山歌。新浜的耘稻山歌均是清一色的男人唱,刚开始由一人或二人以上一起唱,后来发展到多人、甚至十……[详细] |
一千三百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崇明人民在海岛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的长期浸润下,创作了许多故事,并广泛流传,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宝库。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杨瑟严的故事以其独特性,情节生动等优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在崇明岛几乎家喻户晓。杨瑟严生活于清乾嘉年间,据民间传说,他出生于崇明岛现在的建设镇官尖村。当时所谓的太平盛世实际上掩盖不社会低层穷苦百姓的苦楚,受尽欺压冤屈的……[详细] |
“曹路故事”源于民间。曹路集镇形成已有六百年,当地民间艺人在日常耕耘劳作中,创造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农耕文化。他们用故事、谚语、俚语等形式把身边发生的、别处听到的、祖辈传下来的一个个小故事,不断地丰富、不断地传播,现已收集整理了60余篇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向人们传播了一种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思想,讲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历经几百年,仍在这方土地上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从民间故事演……[详细] |
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详细] |
宣卷源于唐代的“俗讲”、宋代的“讲经”,乃为佛教信徒及念佛吃0 宣讲“宝卷”的称法。明代起,民间的“白莲教”“红莲教”利用“宣卷”形式宣传教义,走向民间。随着由北方传向南方。传至广东后,称为“南音”,后传至浙江则衍变为“四明南词”,而传到上海后则仍谓“宣卷”。据有关资料记载,宣卷真正作为民间曲艺流传至上海,最早出现于沪郊大地的南汇县沈庄区。该区在历史上曾管辖过南汇县的西部片,东起瓦屑乡、横沔乡,西……[详细] |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素有“长寿拳、君子拳、药拳”的美称。吴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素有“君子拳、药拳、长寿拳”之美称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详细] |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卢氏心意拳,成形于普陀,后经世代传习,遍及浦江两岸,是最具代表性的上海武术之一。卢氏心意拳源于河南心意六合拳,河南周口人卢松高自幼酷爱武术,后拜袁凤仪为师,得心意六合拳之精益,成为一代武术名家。卢松高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移居上海,并以传权、授徒为业,经不断实践和研习,卢氏心意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卢氏心意拳,象形取意于鸡、燕、虎、马等十种动物,似高、矮、胖、瘦等十种人体,根……[详细] |
精武武术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体育、游艺、杂技。20世纪初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一个偶然的事件,搅动了中国人捍卫民族尊严的轩然大波。1909年春,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北四川路52号(四川北路旧称北四川路)亚波罗戏院登台表演举重,并挑衅华人愿与其角力。于言谈中,带有轻蔑口吻,沪人哗然。沪上有绅士名流陈其美、农劲荪、陈公哲等萌……[详细] |
绵拳是一种均匀柔和、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属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连绵不断,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舒展沉实,得势则刚,击人以寸劲,实用性强。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至今尚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通过上海绵拳代表人物孙福海之子——孙长根、弟子孙宝庆的回忆,可以确定在上海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详细] |
上海剪纸出现于20世纪初,当时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王子淦是“海派”剪纸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传统技艺,将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融为一体,表现出极强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简练夸张,装饰性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风景、人物建筑无所不备。“海派”剪纸另一位代表人物林曦明则另辟蹊径,将各种绘画元素融入剪纸之中。两位代表性人物……[详细] |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北依浏河,盛产竹子。嘉定竹刻技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均继承上辈竹刻技艺,并推陈出新。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为丰富,而朱稚征的成就更进一步超过了父祖辈,刀法神妙,风格简洁精雅,古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