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民俗文化

上海市民俗文化介绍第7页

  海派盆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是一个以上海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它蕴含文学和美学,并集植物栽培学、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及园林艺术和植物造型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化”,分布范围主要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各县市。上海地处长江下游的三角洲地带,长江由此处入海,水陆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自然条件的优越,经济文化发展都是海派盆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据考证……[详细]
  瓷艺,顾名思义就是在瓷器上铺陈艺术,通常以绘画为主,也会有雕刻、浮雕等工序为辅;海派是在上海近代商业社会空前繁荣背景下形成的艺术流派。海派文人对瓷器艺术品制作的直接参与是海派瓷艺延续发展的动力。“海上画派”早期代表人物朱熊、张熊曾专门到景德镇画瓷,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海上文人将传统绘画与制瓷技艺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作。“海上画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国画大师王个簃、朱屺瞻、林凤眠、唐云、陆……[详细]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史载,顾绣始创于明代嘉靖38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女眷,是江南地区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其最精妙之处在于以名画为蓝本、以丝线作丹青。历经400年的跌宕起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顾兰玉等名手,顾绣成为有别于日用工艺,纯观赏性的针刺技艺流派。顾绣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气韵生动,……[详细]
  我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奉城木雕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从开始的木雕作坊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奉城木雕工艺精细,所用的各类工具就达五十多种。木雕作品以徐华兵、徐华兴兄弟的圆雕及裴福权、裴建龙父子的平面雕刻两种技艺为代表。木器雕刻以上等的檀木、柚木、樟木、椴木作原料,进行精雕细作。产品在传统木雕艺术的基础上,不论是题材、构图、线条、刀法及品种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作为一项民间传统……[详细]
  吹塑纸版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结合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吹塑纸为原料,利用其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的特征,经过剪、刻、撕、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成为一个美术作品。它在版画中加入了现代人文理念和现代生活气息,为美术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宝山的民间艺人从蓝印花布、灶头画、剪纸图案等江南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的内涵,注重从绘画形式上寻找突破口,完善和创造新的技法……[详细]
  帛画,是指中华民族在三千多年以前已开始画在绢、纺、纱、绉、绫等真丝平面织物上的中国绘画,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独立画种和传统中国画的起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长沙出土的东周战国帛画和西汉马王堆帛画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早已享誉世界。自西晋后重彩帛画的绘制技法通过绢本画传承,世人称之为“丹青”。元以后纸本水墨文人画渐居主流地位,众多画家舍帛从纸,绢本画日益衰落。在宣纸水墨画一枝独秀的近现代……[详细]
  形意拳(松江区)形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由山西人氏姬龙峰创立。姬龙峰之后,随着传承和年代的延续形意拳名师辈出,分成山西、河南、河北等不同派系。上海地区的终南卫传形意拳主要传承人为卫春元先生,卫春元先生所传授的形意拳源于山西姬龙峰,由张丹士一脉相传,至今历时约200年左右。后传侄张士林。五十年代初,张士林应邀来到上海教拳。1954年卫春元老师拜张士林为师并正式成为其入室弟子。终南卫传形意拳特点:一……[详细]
  形意拳(徐汇区)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拳术之一,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拳”。形意拳(褚传)由我国近现代著名武术家褚桂亭先生所传授,是形意拳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北拳南传”的典型代表。形意拳(褚传)主要特征包括:形意拳(褚传)系统完整地继承了传统形意拳的精髓,故形意拳(褚传)在技术体系及训练方法上具有传统形意拳的共同特点。形意拳(褚传)以其独特的内涵:(1)在技术内涵上,讲究阴阳五行、象……[详细]
  太极拳(徐汇区)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田兆麟传杨健候太极拳保留了极为罕见的杨门第二代掌门人杨健侯太极拳完整的教学体系及武艺传承。田兆麟所传杨健侯太极,是一个非常系统,完整,流传有序的传承。包含从八段锦、到太极拳小架、中架、大架三种不同练习阶段的用架、功夫架、基础架;太极枪(对枪……[详细]
  太极拳(浦东新区)叶传太极拳作为“海派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于民国初期形成于上海。1926年,叶大密先生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现在的兴业路)南永吉里19号寓所创办了“武当太极拳社”(中国首家以太极拳命名并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专业性武术团体),教授太极拳、剑和推手。叶传太极拳在授拳理念上,摒弃了伤人为目的,强化强身健体的功能,并结合医学和人体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招式上,吸收杨式太极拳架的主要特点、八卦掌……[详细]
  “益智图”是清代光绪年间崇明人童叶庚以太极两仪八卦的易理做依据,发明的一种拼图、拼字智力游戏。“益智图”的拼图、拼字是汲取前人“七巧板”的技艺,而改变为尖斜、曲直、方圆,刻木制作而成,共分十五片。童叶庚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七月开始研究创制益智图,到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完成《益智图》(上下两册),共拼成山水、人物、博古器具等二百一十六幅图,于1878年正式刻印出版;第二部书《益智续图》……[详细]
  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海上 书 法的发展,与全国书法的发展是一致的,但也有自己特色。从西晋时期到清代“尊碑抑帖”之前,帖学是海上 书 法的主流。西晋陆机《平复帖》享有“祖帖”、“皇帖”、“墨皇”美誉,印证了中国书法……[详细]
  海派杂技是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点和风格的上海杂技艺术。杂技源于北方,上海地区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1874年《申报》。海派杂技继承中国传统杂技源流、汲取国外杂技马戏精华、深受海派文化的熏染,使传统杂技以纯技巧表演为主的特点,演变成表演手段多元性、节目体现综合性、技巧难度艺术性、观赏理念国际性、发展轨迹时代性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民国初,随着上海成为远东大都市,一些国外马戏团和各地杂技艺人纷纷来沪演出,上海逐……[详细]
  打花棍历时悠久,据说过去,民间艺人在杂耍表演开练前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必须先打花棍热身。这是一种技巧性杂耍传统项目,杂耍者双手各拿一根一尺长小细棍,上打下击,左拉右拨,前挡后推,高抛低挑,使中间的那根两端顶头系着响铃的花棍,左旋右转,上下翻飞,并不时发出“哗啦、哗啦啦”的金属清脆声,技巧性和可看性均相当强。打花棍曾是京城皇宫贵族的娱乐消遣项目,现传承人查永水的花棍技艺据说是从宫廷里传出来的,并由査氏……[详细]
  上海说唱亦称什锦说唱、方言说唱,是上海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上海方言为基础,广泛吸取多种曲艺形式的表现手法,融说、噱、演、唱为一体,流行于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部分地区。上海说唱是由江浙沪一带的“唱滑稽”脱胎而来,萌生于清光绪初年上海街头“卖朝报”、“卖梨膏糖”的小热昏;民国九年受小热昏等兄弟艺术影响,独脚戏崛起,早期独脚戏演员在翻场时,往往由上手唱一段小曲,下手操琴伴奏,唱词多是即兴创作,没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