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黄杨木雕以其紧密、坚韧的木纹成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木中象牙”之称。海派黄杨木雕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期、风格的成熟期和鼎盛、继承发展期,发展至今,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20世纪30年代,上海开埠以来,徐汇区曾是法租界区,多元文化和艺术在此交流融会。徐汇区土山湾地区曾有外国人开办的孤儿工……[详细] |
上海近代灯彩继承了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不仅灯彩的材质在不断更新,有麻、纱、丝绸、玻璃等,而且品种更为丰富,有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其中“何克明灯彩”又称“上海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中最精粹的部分。有“江南灯王”美誉的上海灯彩艺术大师何克明是立体动物灯彩的创始人,他从艺八十余年,“立体动物灯”已成为上海本土灯彩艺术的代表,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详细] |
张慧冲海派魔术产生于中国近代的上海。海派魔术以上海为中心,主要集中在浦东南码头、黄浦、卢湾等区,因它的影响力极大,后又流传于祖国的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东等全国各省,以及东南亚(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外国魔术进入上海,魔术开始进入舞台。海派魔术也逐渐形成它以舞台巨型魔术为主,所谓巨型,就是指魔术道具巨大,表演气势磅礴、讲究舞台上下左右同时……[详细] |
民间织带,历史悠久,通过考古学家的考证,早在奴隶社会时已趋成熟。自南宋年间开始,黄道婆的纺织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之后,松江府下辖各地,“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织布、织带普及千家万户。民间织带流传至南汇万祥等地,也有200多年历史,清末明初,大多农妇娴熟织带,传人众多,至今万祥镇7个行政村里,仍有流传,特别是万隆、万兴、万宏、新建等村仍较活跃。较有代表的是万隆村织带高手盛金娟上下四代传人和……[详细] |
“三阳泰”这个名字,浦东地区的中老年人都会清楚地记得,该店生产出来的糕点驰名江浙沪一带,特别在奉贤、南汇、川沙三县,人们都作为高档礼品慕名前来购买、预订,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形成了民众欢迎的风味特产,是历史上颇有影响的百年老店。地处南汇区西北部的周浦镇,是一个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老镇,清同治三年(1864年),“三阳泰”南货店开设于此,至今已有140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曾拥有店房4……[详细] |
绒绣,又称彩帷绒绣,亦名绒线绣、毛线绣、点子绣、斜针绣,起源流行于欧洲,由于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进行绣制,因此也称为“柏林绒绣”。海派绒绣是在西方毛线绣花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的艺术门类。由于绒线本身具有纤维的毛绒感没有反光,绣品有着粗犷浑厚的庄重质感。细部的刻画是制作绒绣像的关键,也是难度最大之处,绒绣工艺强调层次细部,色彩丰富而多变,层次清晰而逼真,染色达1700……[详细] |
打莲湘是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全国许多地方有打莲湘活动,素有“南柔北刚”之说。此项目由金山区和南汇区分别申报。“金山廊下打莲湘”廊下是金山莲湘的发源地,有史可考的已有100多年。起初,打莲湘主要在当地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中表演,“老爷出会”时跟在后面,边走边打,其目的多为驱邪、撵鬼、祭奠神灵,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等。解放后,作为一种百姓喜爱的文娱活动,经常在慰问军烈属时作表演。如今……[详细] |
“鸟哨”原为南汇沿海农民捕鸟时诱鸟的一种吹奏工具,随移民入迁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技艺和功能由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前古人用于狩猎的“骨哨”演变而来,曾是该地捕鸟群体的一种生产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对本地和周边地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标志一定社会群体在行业内的生产习俗、代表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野生鸟类保护工作的推进,捕鸟的生产……[详细] |
舞龙竞技舞龙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遍布全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舞龙在三林地区分布广,规模大,是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至解放前,三林地区舞龙大多是民间自娱性的。解放后,三林舞龙由行街表演逐渐转向广场性表演,由自娱性转向专业性,由随意性转向规则性,并且与狮舞、云排舞、鼓舞等其它一些民间舞蹈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三林舞龙的艺术水平与观赏程度。1994年……[详细] |
三林刺绣是上海三林地区特有的地方刺绣形式,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三林刺绣古称“筠绣”,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它在本土绣的技艺基础上,集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之精华,融明朝上海露香园的顾绣之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时尚元素,开创出了与其它绣法所不同的流派风格,以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而著称,其……[详细] |
传说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家家都会做各类塌饼招待亲友,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此种点心及习俗便传至浦东高桥镇,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镇上一大户赵小其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深受食客欢迎,被美称为“松饼”。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妇女黄金娣,精心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详细] |
罗店龙船罗店端午划龙船习俗,明清以来盛行于罗店镇。罗店,常受风雨之害,“赋税尤重于旁邑”,乡民出于对现实灾难的恐惧和抵御,岁时节令多作避邪消灾活动,史载:“五月五日以龙舟竞渡,有戏舞、军器、赛拳者……罗店此风最盛。”罗店端午划龙船保持着江南古老的原始宗教等民俗形态,同时也因人文环境的不尽相同,刻上了罗店鲜明的地方烙印,主要体现于祭祀仪式、船体装饰、水上表演三个基本部分。“划龙船”以端午正日为始,通……[详细] |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在江南及罗泾镇形成广种棉花、民皆纺织的习俗;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层面广泛的衣着要求:民间久有在土布制衣上配以花样纹饰,以色线“游花”,后随布之“势流”挑十字形成图案,这便是“罗泾十字挑花”。据传说推算,应为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罗泾十字挑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布……[详细] |
罗店彩灯艺术源远流长,开始的形态是流传于民间的折纸艺术,是古人祭亡灵扎纸以示悼念,这种手工艺发展到高级形态就演化成了扎彩灯。罗店彩灯在罗店流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有文献记载,传承人之间也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罗店彩灯分类:(1)挂式彩灯六角花灯、十二生肖灯、蝴蝶灯、金鱼灯、鲤鱼灯、花篮灯、万年青灯、小方灯、腰鼓灯、八仙灯、和合灯、平昇三级灯等(2)座式彩灯大型走马灯、大型塔灯、动物造型灯、宝塔……[详细] |
宝山吹塑版画作为民间传统绘画的新载体,是在对版画创作材料和技巧的研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宝山吹塑版画以吹塑纸为原料,利用其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的特征,为版画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民间绘画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制约,加入了现代人的理念和现代生活气息。宝山区十分重视吹塑版画的创作,每年举办各类吹塑版画创作活动,以此作为提高市民素养、繁荣社区文化的举措之一。二十年来,在全区形成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