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香炉,是用铜材制作的焚香用具,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功能工艺品。从春秋战国起发展到明代的“宣德炉”,铜香炉铸造已到了“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时期。从明代到现今,铜香炉的铸造和传承,历代都有珍品佳作传世,不乏能工巧匠的涌现与继承相传。铜香炉是焚香用具,虽然材质一样,可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把它们制作成各种形式、应用在不同场合:有熏衣铜香炉、铺排铜香炉、敬神供佛铜香炉等。最出名的是就明朝宣德年间制作的宣德炉……[详细] |
木工,亦称“木匠”。在制造家具、门窗框架,或其他木制品过程中用手工工具或机器工具进行操作的人。木工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以木头为材料,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工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家具,在现代的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都离不开木工,比如在建筑行业要通过木匠来做必不可少的门窗等。在中国古代,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历……[详细] |
传统建筑修复和装饰技艺是指对中国古典和近代建筑遗存进行修缮复原的技艺。中国历代建筑修复主要依靠技师或工匠的口传心授,对于古建修缮的规范用材制度、工料费用等相关记载散见于少数文献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少数古籍中。系统的研究和整理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梁思成在1932开办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开始系统地研究整理自己的建筑历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详细] |
榫卯结构,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家具的灵魂,它使中国建筑、家具历经百年千年而依然坚固美观。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已出现,宋元时期发展成熟,及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明清时期的家具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出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蔚为中国古代榫卯结构之大观。榫卯制作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包含放……[详细] |
海派家具制作技艺是集中、西方家具特色为一体的传统制作技艺。海派家具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特别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随着西洋文化、洋人、洋行、洋货不断地涌入,西洋家具也被带入中国,最典型的城市为上海、广州、青岛、天津。上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用传统技艺制作西洋家具的前沿,也应运而生了海派家具。同时也产生了一批精通海派家具制作技艺的技师和知名品牌,如“泰昌”、“水明昌”、“毛全……[详细] |
崇明老白酒是崇明岛上特产之一,风味独特,甜而微酸,香味醇厚,酒度适中,后劲足、回味甘,素有“名扬江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崇明岛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水土洁净,生态环境优良,适合种植优质大米。光照、温度、降水量等气候条件尤为适宜酿酒所需的有益菌的繁殖,成为崇明老白酒发酵、生产和贮存的有利因素。崇明老白酒传统酿制技艺已有700多年历史,酿酒原料“米”被称为“酒之肉”,……[详细] |
制香在中国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周代就已存在,即燃烧香料以祭天。战国时期,屈原以香草咏君子高洁。经过秦汉、六朝,随着疆土的扩展,宗教的盛兴,贸易频繁,“香”的使用更为普遍,种类也更加多样。唐宋时期,制香技艺到达顶峰,论居家客堂,出门在外,宴会庆典,皆有香怡情助兴,成为一种流行文化。19世纪中叶,近现代工业合成香技术传入上海。20世纪初,上海已有不少香精香料制作的代理商与化妆品代理商,此后又开设了许多……[详细] |
本帮菜,指的是用上海本地烹制技术制作的菜肴,传统风味特色可以用“浓油赤酱”(油多、味浓、糖重、色艳)来概括。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糟为主,口味咸中带甜,油而不腻。在130多年发展历史中,上海本帮菜已经积累了诸如虾籽大乌参、八宝鸭、油爆河虾、糟钵头、青鱼秃肺等一大批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色的著名菜肴,独有的上海味道使其成了上海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初,上海汇聚了苏、锡、常、宁、徽等1……[详细] |
中国碑刻传拓艺术源远流长,肇始于西汉,至东汉时得以发展,初具规模,到唐代碑刻已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书法的成熟与普及,刻帖之风大振,达到鼎盛。碑刻传拓技术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它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字史料,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之一,我国书法艺术的精髓藉以代代相传。而作为碑刻的衍生——传拓技术,它起源于魏晋,传承至今。自著名金石碑刻家黄怀觉先生及专司古籍修复的南北专家开始,就传承有序,代有……[详细] |
庄行的青团俗名“麻花郎”圆子,又称“乌金蛋”,是庄行地区传统的农家点心美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庄行青团制作技艺,食材选料与众不同,它除了选用优质糯米粉外,还必须挖本地特产野菜“麻花郎”,洗净煮酥加干石灰点浆提香起色后,按10斤糯米粉加2斤“麻花郎”菜团的比例,合二为一用力揉捏,直至菜叶、米粉紧密粘合,成为有弹性、韧性的绿色面团,再摘坯包馅。馅料有甜有咸,甜的猪油夹豆沙、芝麻百果,咸的荠菜鲜肉、春笋……[详细] |
传统漆器制作技艺古称“髹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清末民初,上海的漆器雕刻行业形成一定规模,1926年至1936年为兴盛时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制作技艺日益成熟,聚集于当时的上海县朱行地区的8个专业企业所生产漆器远销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漆器在工艺上采用涂、绘、……[详细] |
埿金彩塑传自泉州古老的佛雕技艺之一,源于中原地区的佛雕彩塑工艺。历代匠师继承了我国民间彩塑艺术的优秀传统,以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理想,不断创新和完善,至近代已从佛雕彩塑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技艺。上海地区从三国时始建龙华寺和静安寺等起,到清末止,历代都建有一些寺庙,在八十代初,各寺庙开始修建,泥金彩雕工艺得以继承发展,不但寺庙增加了经济效益。工艺品也得以发展。当时在许多地方的工艺美术公司……[详细] |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历来人们对其确切的外观、原理和制作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仅有诸葛亮所撰《作木牛流马法》一书。1800年来,人们视木牛流马为人类历史上极具特色的、典型的机械文化遗产。由……[详细] |
上海是新款旗袍的策源地,改制旗袍的最早尝试便在上海进行,海派旗袍新颖时尚、风格独特。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末年,为沪上知名的手工制作旗袍商家。龙凤旗袍款式独到、选料讲究、工艺精湛,其独特的“镶、嵌、滚、宕、盘、绣”技术工艺。在“镶、嵌”的选材时,因根据主材面料特点搭配匀称,层次分明;在“滚”的过程中,必须宽狭粗细要一致,并有厚实饱满的感觉;在宕的采用时,因根据款式的要求必须合理运用,……[详细] |
老正兴本帮菜起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当时由祝正本和蔡仁兴两人开设在上海九江路大陆商场内,经营大众饭菜,很受商店店员、相关职员和运输工人欢迎。不久便以价廉物美著称于市,后来在原地找了一间两层楼的房子,楼下经营大众菜肴,楼上另辟“雅座”供应中档炒菜。一经开出顾客盈门,为了表明始于同治年代的最老的“老正兴馆”,改为“同治老正兴馆”,也就是上海称其为“本帮菜之王”的老正兴菜馆。百余年来,老正兴以太……[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