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介绍第7页

  满族采参历史悠久,隋唐渤海靺鞨人已采参朝贡,明末努尔哈赤发谕集体采参,清朝历代帝王收授长白山野山参,使采参成为满族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满族采参叫挖“棒槌”,进深山老林挖参叫“放山”。进山要准备“索拔棍”、挖参钎子、棒槌索、快斧子、手锯、剪子、背筐、狍子皮、吊锅等器具和物品,放山帮伙一般人为单数,进山黄道吉日为初三、六、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进山前要拜山神爷,准备祭品,如达子香、馒头、猪头、供……[详细]
  鄂伦春族是中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萨满在跳神之前,首先要把自己装扮起来。神衣,鄂伦春旗号称之为“萨玛”。多由鹿皮缝制。长约四尺左右。过膝、领口、袖口及对襟等部位都绣有各色云形花纹,并配有许多物件。主要有护肩、飘带、铜铃、铜镜等。整个神衣约有五、……[详细]
  中国朝鲜族是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迁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住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朝鲜族传统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因而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传统服饰最大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详细]
  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环境,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但因人们的居住区域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有所区别。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三江流域,那里山林密布,江河纵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特别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皮。赫哲族形成了以兽皮、鱼皮制作服装的传统。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世所罕见的,熟制鱼皮,制作鱼皮线的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详细]
  鄂伦春人的服装,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鄂伦春人穿的皮袍,男女式样基本相同,都是右大襟,男袍“尼罗苏恩”前后或左右开衩,女皮袍装饰美丽。春秋季的猎装较短,长到膝盖,夏季的狍皮毛很短,颜色发红,所以也叫红毛皮衣。雨天将旧冬衣毛朝外穿,可以防水。男子穿的皮裤只到膝盖,腰间肥大。裤脚折起来用带子系住,塞进皮靴里。出野外时还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详细]
  鄂伦春族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萨满男的称“尼罗萨满”,女的称“阿西萨满”。萨满的来源有:一,得病后许愿当萨满,经萨满跳神病愈,即还愿成为萨满;二,老萨满死后,他的神会找另一个人附体,找到的这个人能说出老萨满的情况,就可以成为萨满。萨满有“阿娇儒”萨满与“德勒库”萨满之别,前者为氏族萨满,一个氏族只有一个,后者为流浪萨满,可以有数个。因此鄂伦春族奉前者为正神,其权威要高于后者。萨满供的神多寡不一,但总称……[详细]
  满族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与汉其他民族过共同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外,他们还有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满族民间的家祭,就是其各家族的“节日”。这种家祭产生于原始社会,本是以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姓氏族为单位举行。清朝以后,满族人口迁居各地,便以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分支家族为单位,作为最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从清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满族民间的家祭始终没有间断,成为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的少数民族风俗……[详细]
  努图克人祭祀的嫩水之神,不在水边却在一座山上。嫩江东岸有一座名叫多克多尔的小土山,努图克人视这座小山为神山。传说,在很古的时候,嫩江东岸的努图克人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由于他们衣食无忧,人就懒惰了,连祭祀嫩水之神的事也不乐意作了。嫩水之神发怒了,一年夏天嫩江就发了大水,大水淹没了草场,卷走了牲畜。这时努图克人才知道自己作出了对不起嫩水之神的事。一个夕阳西下的时候,酋长召集全体努图克人,点燃了九堆大火……[详细]
  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从清初落居嫩江流域到现今,300多年漫长的历史空间,让以渔猎、放牧为生的达斡尔族人既创造了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达斡尔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极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达斡尔族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婚礼仪式程序犹如一部史诗般的生动画卷,婚礼前后的整个过程无不蕴含着达斡尔……[详细]
  “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鞑子秧歌”表演顺序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后边,鞑子压阵角,老妈来回串”。老鞑官坐抬椅饮酒,见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调戏,老妈赶来周旋保护姑娘,并将银牌天使灌醉,老妈带领众人把鞑子团团围住一顿痛打,表演结束。“鞑子秧歌”舞队人数有六七十人之多人物扮相以戏曲人物为主,队员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行进时,队中……[详细]
  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通过舞蹈表现出了满族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情景,再现了满族的浓郁民族特色。“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人家在喜庆的节日里举行的歌舞活动,共分九折十八式。这九个不同的舞段既可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可独立成篇。舞蹈反映了女真族渔猎征战生活的情景。如今,渔猎生活没有了,以其为载体的歌舞自然没了攀援的树干。“满族东海莽式舞”又俗称九折十八式,是女真时期就已经流传的舞蹈,内容丰富。……[详细]
  “萨满舞”,亦称巫舞。“萨满”,意为激动狂怒的人。鄂伦春人,从前把人的平安,狩猎的丰收都寄托在祖先的神灵上,萨满就是沟通人神之间的“使者”。他(她)们虽是专门巫师,但一般不脱离生产,也不收取任何物质报酬,这和阶级社会的宗教巫师是有所区别的,所以鄂伦春人的萨满是受猎民们尊敬并享有较高威望的。萨满的手鼓(鄂伦春族称“文图文”),是扁平的单面鼓。用狍皮蒙成鼓面,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无把,鼓背面装有铜环……[详细]
  赫哲族的萨满,分为河神派、江神派、独角龙派。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其能力大小,所执行的神职也各异。萨满跳神时全副神装,胸前背后挂着铜镜,腰系腰铃,脖子上挂着布克春、萨日卡、额其和三种神,“爱米”供在西炕上。萨满手拿神鼓以通神。还有神刀、神杖、龙头杖等神具和祭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尤其在夜间神鼓神咒的声音,容易将人引入幻境。跳神时除萨满外,还有“二神”也是其助手。治病时“二神”在病人背后,两手扶病人的肩……[详细]
  赫哲族称其民歌为“嫁令阔”,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虽然赫哲族人口较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这些民歌,是和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赫哲族嫁令阔从歌词内容和曲调变化大致可分作五类:一是历史性的古歌:内容具有神话、族源等性质,流传下来的极少,十分珍罕。如用类似于依玛堪曲调演唱的……[详细]
  (1)在公元520年,柔然发生了一件萨满制造的宫廷内讧,最终导致可汗丑奴被杀。柔然可汗宠信一个名叫地万的女萨满,封为圣母,把太子藏起来,托言上天。事泄被绞死,丑奴可汗复杀执刑之人,引起了宫廷政变。古代史官不用“萨满”这个名词,在文字上只称其为“巫”。在匈奴时代,萨满在政治、军事上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凡战争或其他处于犹豫状态的事件,最后要取决于萨满。北方民族的萨满,大不同于中原的巫。萨满必须具备许多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