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满族拍水舞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满族拍水舞又名“拍水茶茶妞”,“茶茶”为女真语少女之意。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一带流传的满族拍水舞,主要表现母亲教女儿们用盆、瓢、勺在河边舀鱼并嬉戏的内容。由1人扮母亲,2人扮姐妹。舞蹈动作有“横影”、“转盆”、“搭盼”、“海青眼”等,具有戏剧性、趣味性和幽默性,直接反映出满族人民远古时的生活状态。……[详细]
  满族杨烈舞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满族杨烈舞是反映满族八旗官兵骑射武功神勇、赞颂先祖英武业绩的舞蹈,进入宫廷后称“庆隆舞”,流传于黑龙江宁古塔满族聚居区。每逢春节时表演,舞者2人(或9人),1人(或8人)着戎装扮八旗军士,另一人扮民间传说中的“妈狐子”,表现军士骑马持弓射杀怪兽的情节。满族杨烈舞具有民族原生态风貌,突出表现渔猎、骑射文化的特征。……[详细]
  赫哲族天鹅舞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同江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吴玉梅齐艳华天鹅舞赫哲族语谓“胡莎德克得依尼”,是赫哲族最有影响的民间舞之一。舞蹈者模仿天鹅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煽动,双脚向前缓动,犹如天鹅在水中自由荡漾;速度渐渐变快,双腿立起向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伴随表演,时而模拟天鹅叫声。赫哲族天鹅舞形象地展示出赫哲族人纯朴善良的品格。……[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李晓燕流布于黑龙江省阿城满族聚集区的萨满舞,反映了满族先民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乞求上天给予幸福,感谢上苍恩赐丰收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界和各种动植物的敬畏,最终变成宗教祈求,完成其“万物有灵”民族信仰的建设体系。……[详细]
  达斡尔族萨满舞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郭德才吴文发达斡尔族萨满舞是一种宗教兼巫医性质的舞蹈仪式。由主神(师傅)和二神(徒弟)组成,若干人帮腔烘托气氛。主神和二神左手各拿一面神鼓,右手拿鼓锤边跳边唱边敲,众人帮腔。内容为祈求平安、求医问药、消灾祛病、占卜凶吉等不同求神愿望。达斡尔族萨满舞载歌载舞,表演即兴性强,不受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限制,舞蹈动作沉稳……[详细]
  满族巴拉莽式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满族巴拉莽式是萨满祭天、祭山仪式(即跳神)完毕后,由男女青年起舞直至深夜的群体舞蹈。舞者皆赤膊披发,男着皮裙持手铃,女着柳叶裙。舞蹈有8段,传承下来有“开门红”、“满堂红”、“二点鼓”、“整阵容”和“喜火乐”等5段。巴拉人属黑龙江满族的一支,祖居牡丹江西部张广才岭山区,以狩猎为生,清中后期才下山定居,保持着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传统习俗。巴拉……[详细]
  齐齐哈尔木板书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郭志安泰义齐齐哈尔木板书属说唱类曲艺品种,由一人表演。清中叶盛行于河北中部,20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于齐齐哈尔周边,20世纪中叶曾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其大量吸收了评书的说口及表演技巧,唱腔类似于西河大鼓,融唱、念、打(木板与鼓)为一体。表演的主要器物为扁皮鼓和木板(三块板),演出时唱、说、打板相结合……[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肇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韩明学韩淑梅肇州二人转是东北二人转在大庆市肇州县的一支,手玉子表演技法尤为突出。手玉子是二人转艺人在表演中自行击节所用道具,按拍节演奏。经几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手玉子现有顶、撞、夹、抖、抛五种绝活和单、双、花、马、符5种节奏型,以及顶、撞、夹、抖、抛、双、摘、插、推、掏、单、铲、掐、卧、放、缠、线、纺、背、交、横、顺、豆……[详细]
  五常东北大鼓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晓华五常东北大鼓又称“东北大鼓窝子”,起源于1860年前后的五常拉林河畔。最初是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清末始有女大鼓艺人,并有琴师弹三弦伴奏。唱词文雅讲究,曲调华丽清雅,故事曲折迷人,与当地的粗犷民风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50年代五常地区学习东北大鼓的有数百人之多。……[详细]
  朝鲜族掷柶游戏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金善香掷柶游戏是朝鲜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游戏,又称“掷柶”或“柶戱”。朝鲜族先民们以“掷柶”方式占卜求得来年好收成,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游戏。掷柶游戏器具简便,由棋盘(也叫马田)、骰子、棋子(由4个刻注标记的扁豆或4根长约20-30厘米的半圆木块制成)。参加人数为2人或2人以上,分甲乙两组后编号顺序进……[详细]
  鹿棋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安广学杜尔伯特地区鹿棋用髌骨(嘎拉哈)做成,也称“孛根吉拉嘎”。5条经纬线交叉组成正方形棋盘,4角各划一条通栏斜线成斜“十”字,再取经纬线中线端头,相互划成4条斜线,形成正方形,全盘共35点。两人对弈,一方执鹿2子、一方执犬24子。执鹿方从犬身跳过,即吃掉一犬,执犬者在适当位置另置一犬。鹿不能吃犬时可任走一步,犬再置……[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关常富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的发祥地。古代满族先民在牡丹江流域采珍珠的生产活动中,发明珍珠球这项体育竞技活动。竞赛方式简单,用球代表珍珠,两个球拍代表蛤蚌,保护珍珠不被别人采到。双方对垒,每队出6名运动员,用网兜来得到珍珠,最终以珍珠的数目分出胜负。此活动既有极强对抗性又有游艺性,要求参赛队员具备高超的技艺和团队配合精神。……[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关志坤那国学哈尔滨市阿城区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京旗满族的聚居地。采珍珠是满族古老的生产方式之一,可追溯到女真人的渔猎时代。满族人民把这一生产活动演绎成珍珠球这项体育活动,用于丰富自己的生活。器材中的两个球拍,代表保护珍珠不被人采走的蚌壳,用球代表珍珠,用网兜兜取珍珠,用鱼篓收藏珍珠。该项运动表现出满族人民敏锐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详细]
  珍珠球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郎国兴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京旗文化重要内容,分布在五常市拉林镇及周边乡镇。明朝时,满族青年男女把“绣球”比作大颗珍珠,在陆地上竞相往鱼篓投掷,投中者预示能采出更多的珍珠,后逐渐形成一种攻守兼备的民族球类项目。1644年清军入关时带到京城,供八旗子弟游戏。珍珠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被国家确定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重要参赛项目。……[详细]
  黑龙江传统魔术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杂技团代表性传承人:丁菊香王丽彦黑龙江传统魔术又称“北派魔术”,以魔术传承人,人称“十三刀”、“罩子魁”的赵世魁(1914—1990)为代表,其魔术表演在中国近代魔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派魔术主要以“罩子”绝活著称,偏重手彩,其无中生有,平中见奇,充分体现了黑龙江“北派”传统魔术技法的高超。在表演上有一套独特的手、眼、身、法、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