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民俗文化

吉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阴历的八月十五称为“秋夕”(추석),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秋夕原指秋天的晚上,如唐代诗人杜牧名诗《秋夕》里所著。经过时代变迁,中国人称这一天为中秋节,朝鲜民族(朝鲜、韩国及中国朝鲜族)称之为“秋夕”,是一个丰收和感恩的节日,在朝鲜民族那里甚至比春节(阴历新年)更隆重。朝鲜民族聚集地较为聚拢,所以讲究的除了全家团聚之外,也是追忆祖先恩德的日子,更为重要的是祭祖和扫墓。对于尊……[详细]
  蒙古人把一年的第一月,即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查干”系蒙古语,汉译为 “白”或“白色”;“萨日”是蒙古语音译,汉意为“月”;“希恩吉乐”意为新年。因为蒙古人自古崇尚白色,把它作为吉祥的象征,所以称呼新一年的开始为“查干萨日”。郭尔罗斯遵循祖辈留下的过年习俗,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春节习惯,喜度春节时间较长,有“庆小年”,“度除夕”,“迎初一”,“闹十五”,“终二月二”的“查干萨日”习俗,……[详细]
  吉林北山庙会,是东北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庙会,早在清代就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之说。吉林以山水佳胜、佛寺集中、佛法灵验著称,吸引着东北各地佛教信徒远道而来拜山求佛。每临四月庙会期间,人烟稠集,民国到伪满期间,连吉长(吉林至长春)、吉海(吉林到海龙)、吉敦(吉林到敦化)三线铁路都加开列车,并半价接送八方游客。很多人从辽宁、黑龙江前来还愿烧香。这种盛况,直至“文革”期间结束。后来庙宇修葺……[详细]
  《陶克陶胡》是人们为了纪念陶克陶胡这位用自己生命保卫家园的民族英雄,创编了蒙古族琴书。陶克陶胡是历史上少见的率军起义以胜利告终的的民族英雄。首创者为民间艺人孝兴阿。内蒙古科左中旗的嘎达梅林,在听了关于陶克陶胡英雄事迹的这部琴书和民歌后造反起义,成为了民族英雄。随后,产生了民歌《嘎达梅林》。2011年5月23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申报的“陶克陶胡”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伽倻琴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古制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与汉筝(古筝)渊源颇深。历史渊源伽倻琴,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朝……[详细]
  朝鲜族摔跤一般分为儿童、少年、壮年三个级别比赛,由少年摔跤开场。比赛双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比赛时,双方各右膝跪地,左膝弯曲,右手搂住对方左肩,从背后抓住对方腰带,左手紧抓对方腿带。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同时迅速站起,猛摔对手。无时间限制,以摔倒对方为胜。一般采取三局二胜制,经过多局较量后决出获胜者。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奖给优胜……[详细]
  朝鲜族三老人,是中国朝鲜族传统的民族曲艺形式,它由三个演员以老人角色表演,融朝鲜族的曲艺唱谈、小丑戏、幕间剧等形式而成。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和龙市境内,在当地很受欢迎。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和龙市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渤海国曾在此建都中京显德府,成就渤海国全盛时期,故和龙又有千年古都的美誉。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孕育着朝鲜族曲艺“三老人”的兴起与发展。和龙市是朝鲜族聚居地,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具……[详细]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mǎtóuqín[abowedstringedinstrumen……[详细]
  蒙古族传统婚礼习俗,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世代流传。自古以来,当地蒙古族聚集的地方,民间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郭尔罗斯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婚俗。在氏族社会时,蒙古人认为氏族内所有成员来自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内不能结婚和同婚,特别是王公贵族都隔旗结为婚缘。蒙古草原广袤辽阔,居住分散,娶妻或嫁女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女儿出嫁后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与父母兄妹再见面,因此娶亲成了男婚女嫁的喜事和亲人分别的悲事。……[详细]
  朝鲜族的先人们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即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在新娘家居住若干年,而后带领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里。到了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统治者在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认为这种婚娶习俗是“天地倒置”、“阳反从阴”的陋习,极力主张按照儒家观点推行在结婚当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亲迎”方式。但因习惯势力的阻挠,难以推行,于是创造出了把固有的“男归女家”方式与中国的“亲迎”方式折中的“半……[详细]
  长白山区的人们把人参叫“棒槌”,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习俗是长白山区的劳动人民在两千年的寻找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长白山区放山人中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长白山区采挖人参习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两千年的放山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严密的操作规程和放山人必须遵守。一、拉帮。放山之……[详细]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所在区域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月亮泡周边地区。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的湖泊,也称之为“圣洁的湖泊或圣水湖”。蒙古族历史上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天祭山祭水之俗。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征灭金国的塔虎城(新泰州)后,向前行军途中,在查干湖东岸山地,一眼望见查干湖,随将九翼大军立足青山头上,行九九礼,祭祀大水泊—查干湖。于是祭湖、醒网仪式逐渐固定化和民俗化,冬……[详细]
  鹤舞早在朝鲜高丽时期就存在于宫廷之中,历史悠久,舞姿优美,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充分反映了朝鲜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和追求美的心态。鹤舞最早只是大型宫廷歌舞“五方处容舞”中的一种穿插表演形式。到了李氏王朝时期,鹤舞在表演上有了新的变化:两只鹤围绕两朵莲花进行舞蹈,成为独立的“鹤立莲花台舞”。鹤舞经由朝鲜族移民传入中国,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民间艺人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其更为完善,并得以在民间流传,深受群……[详细]
  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朝鲜族乐器的演奏和制作方法随着朝鲜民族的迁入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承和发展。目前,常用的朝鲜族传统乐器有30多种,均以竹木管乐器和打乐器为主,以弦乐器为辅。流传至今的弦乐器有伽倻琴、玄琴、牙筝、奚琴等;竹木管乐器有横笛、筒箫、短等;铜管乐器有唢呐和铮,打击乐器有长鼓、圆鼓、龙鼓、手鼓等。朝鲜族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详细]
  朝鲜族是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压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传统民间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上来看,朝鲜人荡秋千最晚也起源于十三世纪。传说,当时因为妇女下地劳动生产,为了孩子们在家里有玩处,便在大门的横框上拴上两面三刀条绳子,让孩子们荡着玩。以后不断发展形成一种盛行的体育活动。《高丽史崔忠献传》记载“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至李朝时期已发展为大规模的竞赛项目。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