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民俗文化

吉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拔草龙比赛是朝鲜族古老的传统民间游戏之一,起源于朝鲜半岛部族之间比拼力量并兼有运动性质的一种群众游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成为现代带有表演性质的深受朝鲜族群众喜爱的民间游戏之一。二十世纪初,随着大量朝鲜移民迁入延边地区而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安图县。拔草龙比赛主要表通过力量的比拼,反映朝鲜族古老部落之间婚姻嫁娶的风俗文化特征。它即是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人民群众借以达到娱乐的一种方式。两条巨大的草……[详细]
  好来宝又译作“好力宝”,系蒙古语译音。意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是蒙古族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好来宝是由“潮尔”(马头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陶力”(专门说唱诗史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来,一般以“胡仁”(四弦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好来宝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详细]
  梨树县是著名的二人转之乡和二人转发源地之一。据考证,东北二人转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梨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追朔到清乾隆年间。到了国民时期,二人转在梨树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清代的演出规模,新人辈出,班伙济济,从艺的人虽超过看人,先后形成了岳家班、付家班、柴家班、金家班、李家班、孙家班等这些班组东征敦化、延吉、西入郑家屯、通辽、北上榆树、哈尔滨等地。1948年9年县政府对全县各戏班二人转艺人进行调查登记……[详细]
   二人转根植于东北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已有三百多年。在东辽县,二人转最初的演出形式是“撂地摊”,一代代二人转民间艺人利用农闲时节活跃在田间地头、村街集市,这种简单古老的演出形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巨大改变。1982年,东辽二人转第十七代传承人刘思谭在东辽县渭津镇成立了“东辽县渭津农民小剧团”。他和他的学生们不满足于只表演祖辈口口相传的陈旧曲目,开始了自主创作,他们凭借扎实的唱功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曲……[详细]
  高梁秆儿哨,也叫秫秆哨,是用东北地区特有农作物—高梁的秸秆制做的一种简易吹奏乐器。其形似圆柱,长约8—10公分,制做时演奏艺人就地取材,折一高梁秆儿,割开一块条形表皮做哨片,挖出部分内瓤,秫秆哨即制做完成。演奏艺人手握三分之二的部分,没有任何音阶、音孔、健盘,全凭气息控制,便能吹出美妙动听的乐曲。高梁秆儿哨产生于清代光绪年间,刘氏一族为生活所迫,河北保定举家逃荒,定居大榆树两半屯村。刘学仁的太爷刘……[详细]
  奚琴,属于擦弦乐器。又称胡琴、嵇琴、奚胡、乡胡等,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处弓弦乐器,相传是我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得名。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发展改革而成的,它当时不用弓,而是用竹片擦琴。唐宋时期的奚琴传入朝鲜,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详细]
  长调,蒙古语称为“乌日汀?道”。短调,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二者为蒙古族民歌典型的演唱方式。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蒙古族长调、短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根据《魏书?高车传》等史书的记载,蒙古族长调很可能产生于迄今至少也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高车人中的乞袁氏。……[详细]
  民歌《阿里郎打令》是中国朝鲜族民族音乐的代表性歌曲,也是具有最大影响力的歌曲。《阿里郎打令》是中国朝鲜族从朝鲜半岛迁移到延边和东北三省时唱的迁移民族之歌。到了今天,经历了过去艰难的历史年代之后,其歌词和旋律,唱法和表现形式,以及表达的范围等都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关于《阿里郎打令》的起源众说纷纭,很难判断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然而,从歌词内容的角度来看,既有反映朝鲜李朝时期的生活,也有讲述大元君建设……[详细]
  假面舞起源于朝鲜半岛,是一种利用假面具进行娱乐活动的形式,历史较为久远。盛行于李氏王朝时期,原是朝鲜族“农乐舞”中的一种表演形式,随着舞蹈表演形式的不断丰富和独立,逐渐成为独立的民间民俗舞蹈。“假面舞”最早的面具图案是虎、豹等动物头型,穿插表演于“农乐舞”之中,到了李氏王朝时期从“农乐舞”中分离出来之后,逐渐演变为人头面具,并赋予了一定的思想内容。演员以假面具挡住真实脸面,扮演各种人物角色,通过各……[详细]
  秧歌,是中国(主要是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期间的化妆广场表演形式。清代中期,随着内地居民继续向漠北的迁移,郭尔罗斯开始出现秧歌,逐步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城乡各地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早期的秧歌,是城乡居民自发组织开展。参与人数不多,多半是一支队伍二、三十人。改革开放以后,秧歌发展成……[详细]
  双辽太平鼓,也叫吉林单鼓(有大小两种),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似团扇,用扁状铁条为圈,蒙以驴(或羊)皮,柄下端铁圈上着麻花条状小铁环数枚,握手约半尺,缠有皮条。有的在鼓面上画有花草,人物等彩绘,还有的在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表演时左手持鼓,右手握一鼓鞭(竹制,下缀红绒穗),边舞边击,鼓和小铁环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表演时结合舞蹈说唱(即边舞边唱),所以说它是一种歌舞兼有说唱的东北民间艺术。双辽太平鼓历史……[详细]
  中国朝鲜族是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迁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住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朝鲜族传统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因而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先人们古时穿过什么样的衣服尚难以详知……[详细]
  乌力格尔艺术在前前郭尔罗斯源远流长,是古老萨满神词逐步民俗化的产物,融汇了蒙古族史诗说唱、祝赞词、好来宝、叙事民歌、祭祀音乐以及北方汉族曲艺等各种艺术精华而产生和发展的。是蒙古族民间艺人,用四弦琴为伴奏乐器,说唱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由以“潮尔”(马头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陶力”(专门说唱诗史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来,并逐步取代了“陶力”,形成了以“胡仁”(四弦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乌力格尔蒙语……[详细]
  东北大鼓至今已传承五代,历时二百多年。作为东北大鼓一个主要流派的“东城派”,它具有曲调丰富、表现力突出的鲜明特点。优于演唱鼓曲小段,又长于演唱中长篇书目;既适用于传统曲目,又适用于现代曲目。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的衍生(源流沿革)过程稍晚于奉调,与辽宁的“西城派”、“南城派”以及黑龙江的“下-”之历史年代和经历基本相同,并称为东北大鼓五大流派。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曲牌众多。常用的就有二十多个,可……[详细]
  满族歘嘎拉哈来源于女真人时代。女真人属游牧民族,多饲养猪牛羊,宰杀后取下背封骨,积攒成堆。以猪羊骨为游戏器具,创编了一种游戏——歘嘎啦哈。流传数百年,经久不衰。嘎啦哈满语称作“gacuha”,多为猪、羊等腿胫骨,成六面形,其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为“坑儿”、“背儿”、“轮儿”、“珍儿”。玩法有两种,一为抓,玩者多为年轻妇女或女孩,将嘎啦哈撒于炕上,手执鸡毛毽或内装石子谷粒的小布口袋,上抛,按规则抓起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