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朝鲜族自古就将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准则。花甲礼是朝鲜族为60岁老人举行的一种重要人生礼俗。它由生日祝寿和尊重老人的风俗演变而来,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之间,主要流传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东北三省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朝鲜族老人年届花甲之日,儿女们会为其摆设宴席,邀请亲朋邻里欢聚一堂,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祝寿是花甲礼的基本仪式,花甲宴的席面上摆满糖果、鱼肉、糕点和酒类,花……[详细] |
![]() | 朝鲜族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即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留居若干年,而后再带领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中。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力推行在结婚当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亲迎”方式,但面临传统习惯的阻力难以实行,于是将“男归女家”方式与“亲迎”方式相结合,创造出了折中的“半亲迎”方式: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后只住两天,第三天即带领新娘返回新郎家。其后“半亲迎”方式成为朝鲜民族的主要婚娶方式。中国朝……[详细] |
![]() | 松花江河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松花江在关东人心头上流过,记载了多少辈人的生生死死、苦难和欢乐,河灯就是一个鲜亮的记号。放河灯起源于印度。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于七月十五日举行孟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孟兰,梵文,是“倒悬”的意思。盆,汉语,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放河灯是由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的。在江河中放置灯盏用以超度亡魂、祭拜祖先,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据《山西省地志》……[详细] |
![]() | 圆鼓是朝鲜族古老的乐器之一,形似汉族小鼓,直径37.5厘米。据《高丽史,乐志》记载,早起始于朝鲜半岛高丽时代,最早是在唐朝时期流传过来的。之后,圆鼓舞在我国民间渐渐流传。直到建国以后,随着我国政府不断重视和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朝鲜族浓郁民族特色的圆鼓舞文化开始发展和大量普及。圆鼓舞是朝鲜族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舞者胸前悬挂圆鼓,时而手足具舞,时而击鼓伴乐,意在表达舞者的娱悦心情。特别……[详细] |
![]() | 鹿棋,蒙语称“宝根?吉日格”,起源于七八世纪。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古代游牧人的娱乐活动,除了赛马、斗骆驼和舞蹈之外,还有鹿棋等娱乐活动。在古老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草原上,都发现了古代的鹿棋岩画。岩画上的鹿棋棋盘呈方形,纵横线各五条,交叉成二十五个点。蒙古族鹿棋简单易学、启迪智慧,深受人们喜爱,已流传千余年。前郭尔罗斯蒙古族鹿棋的棋子分为鹿(蒙语称“宝戈”)和狗(蒙语称“脑海”)两种,棋盘上有……[详细] |
![]() | 龙头游戏”是一种古老的朝鲜族民间游戏,起源于朝鲜半岛,历史久远。最早为斗玩游戏,是部族之间争斗比拼实力的活动方式,大约在朝鲜李氏王朝时期逐步演化为带有表演性质的体育娱乐活动。二十世纪初,随着朝鲜族移民的大量迁入中国,“龙头游戏”也随之传入,并在延边的安图县各地流传起来。“龙头游戏”的活动方式与中华民族的舞龙有所不同,但龙头的制作与中国传统龙头的制作大体相似。而龙身则是木杆制作的支架,并无特殊装饰。……[详细] |
![]() | 漫谈和才谈“漫谈”和“才谈”是一种类似相声的朝鲜族曲艺艺术。最初是由演出时幕间表演的朝鲜族民俗乐“尔代广”演变而来。“漫谈”是一人表演,以故事取胜的朝鲜族口演艺术,其包袱多在情节和性格的描绘中实现。“才谈”是二人或多人表演,有“对口才谈”、“男女才谈”、“扮装才谈”、“群口才谈”等几种类型,通过说、学、逗、唱等口演形式,叙述故事,阐明观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具有风趣、幽默、诙谐的喜剧特点。是流行……[详细] |
![]() | 在郭尔罗斯,筷子舞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详细] |
![]() | 盅碗舞是自娱性的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亦称打盅子,原是喜庆节日中由男艺人表演的单人舞蹈。表演者双手各持一对盅子(极小的酒具),用食指、无名指夹位上面的盅子的边缘,中指扣于碗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使两盅子之间留有空隙以碰击作响,当表演者和着乐曲的节拍轻抖双腕时,盅子即发出细碎、轻脆、银铃般美妙的声音,是一种技艺性很高的表演形式。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这是因为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套马、……[详细] |
![]() | 永吉民间游艺走五道憋死牛、下联及赶大山等等游艺统称为永吉民间弈棋,其历史源远流长。在北方民族还没有文字记载时即已流传。最早记载北方民族下棋的人是宋朝人洪皓(1088-1155)所著的《松汉纪闻》。永吉民间流传的弈棋不受棋盘、棋子及相关器具制品的限制。其特点是在家中、庭院、野外或干活歇气儿及放牧空隙之时都可游戏。所需用品就地取材,在大石头、地面或其它平面上随时画个棋盘,用石子、土块儿、草棍、树叶儿或……[详细] |
![]() | 蒙古族的善骑射和尚武习俗,是渊源于战争和狩猎。射箭在蒙古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射箭活动得到迅速发展。射箭比赛,蒙古语称“苏日哈日布那”。神射手在草原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古代,在勇士的名字后面常加上“莫日根”或“-”,蒙古语的“莫日根”一词,有神箭手的含意。古代,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射程只有一二十米远。现在的弓箭已经由钢弓、塑料弓、尼龙弓、玻璃……[详细] |
![]() |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的意思。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畏兀儿蒙文。当时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公元1225年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上记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后,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以庆祝胜利。清代,那达慕逐步演变为官方定……[详细] |
![]() | “尤茨”是朝鲜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融文化、体育、游戏于一体的民俗活动,掷“尤茨”也称“掷柶”或“柶戏”,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茨”是从三国时期以前流传下来的朝鲜族特有的民俗游戏,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举行。历史资料记载夫余族时代将五种家畜分为五个部落,为了使这些家畜多多繁殖,人们发明了这一游戏。早期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掷尤茨的目的是卜卦当年的吉凶祸福,农事凶丰。“月亮尤茨”就是其中之一。在……[详细] |
![]() | 象棋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最初称为“恰图兰卡”(shaturanga梵文音译)。东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发展为中国象棋,朝鲜象棋、日本将棋。朝鲜象棋又称高丽将棋,在高丽王朝时期就已传入了朝鲜,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象棋起初叫象戏,到了朝鲜王朝初期改名为象棋。朝鲜王朝时期,象棋得到广泛普及,在农村成为老人消遣的游戏。19世纪中叶,随着朝鲜人移居中国,朝鲜族象棋传入中国并……[详细] |
![]() | “柶戏”也称“掷柶”或“尤茨”,是朝鲜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游戏活动。最早见于朝鲜三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料记载夫余族时代将五种家畜分为五个部落,为了使这些家畜多多繁殖,人们发明了这一游戏,游戏中的“道”指的是猪;“盖”指的是狗;“格儿”指的是羊;“尤茨”指的是牛;“冒”指的是马。古时候“柶戏”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举行,有卜卦当年的吉凶祸福,农事凶丰之意。现在的“柶戏”规则里已没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