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民俗文化

吉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也在全国各地区流传非常广泛。东辽的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已形成200多年,以粗犷、奔放的风格闻名。东辽民间剪纸在造型上体现了女真时代的艺术风格,是满族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情和乡土气息,堪称东辽河畔璀璨的瑰宝。东辽县满族民间剪纸主要分布在安恕镇、白泉镇等地,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是关门村70多岁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白崇仁老先生。……[详细]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长白山一带曾有一条黑龙为虐,用火刀砍决江河源头,弄得那里用水奇缺,民不聊生。当时,附近有个小国的公主,不仅姿色绝伦,而且才干出众,品性遐迩闻名。她曾立下誓言:“有哪个少年英雄能够赶走黑龙,为民消除缺水之难,我就与他结为百年之好。”这时,百姓们推举一位姓白的小伙子当将军,率众与黑龙争夺水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白将军矢志不渝,每天依然到长白山顶挖水,可黑龙总是……[详细]
  一万年前,长白山顶喷出了浓浓的烈焰,火山喷发让长白山整个儿变了样。从此,一汪碧水出现在长白山中。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长白山天池。从此天池龙王就落户在这里。天池龙王有两个女儿,老大叫蓝莓,0 叫蓝英。姐妹儿俩长得赛过天仙,人见人爱。这年夏天,长白山区妖风四起,群魔乱舞,到处都是恐怖的景象。“父王,让我和蓝英去斩除妖魔,让长白山恢复往日的安宁吧。”蓝莓向天池龙王请求道。天池龙王沉思良久,同意蓝莓的请求……[详细]
  张玉欣布贴画:张玉欣,女,汉族,1970年10月7日出生。张玉欣布艺选材简单,颜色多变,构图精美生活气息浓郁,常以地方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要题材入画,极具装饰性。2013年她的作品《连年有余》在吉林省旅游展品大赛中获得铜奖。目前张玉欣布贴画为省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详细]
  刘福山黄榆根雕:刘福山,男,蒙族,1982年3月4日出生于向海蒙古族乡,中专学历。通榆县民协副主席,他的《黄榆根雕》作品巧妙利用不同根料的形状,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形态逼真,造型各异。工艺以浮、透雕为主。采用黄榆树树根的自然生长特点依形度势、象形取意,顺其自然。多少奇形趣态,均是大自然的杰作。目前刘福山黄榆根雕为省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详细]
  李向荣无笔画:李向荣,男,汉族,1952年2月27日出生,高中学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李向荣无笔画不受工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创作手法也随心所欲,因此,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基础。李向荣无笔画源于国画,取材于民间,内容多样,吉祥喜庆,驱邪纳福,追求进步,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尚等等,都是表现内容。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可以说是社会发展,民俗风情的……[详细]
  李向荣木版年画:李向荣,男,汉族,1952年2月27日出生,高中学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他的闯关东年画(木版年画),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特征。通榆闯关东年画产生承传于生产水平较低的农耕时期。受人们的经济状况所限,年画又具有价格低,装裱性强,对于春节期间广大民众无论是布置装点房屋,还是图吉利喜庆,都是首选画种。因此,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基础。通榆“闯关东年画”的产生发展是随着社会变化,……[详细]
  查玛舞,原是一种以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蒙古族面具舞蹈。“查玛”,汉译为“打鬼”或“跳鬼”之意。查玛流传在郭尔罗斯草原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查玛的种类有“依和查玛”,“巴格查玛”,“弥勒查玛”等。主题是镇邪除魔,传播佛教的普渡众生,改恶从善,促成太平盛世的思想。查玛的表演者身穿各式各样的服装,头戴特制的牛、鹿、鹰、羊、鬼脸、蝴蝶、黑白无常等面具登场表演。伴奏均是吹打乐,有寺庙大号、羊角号、螺号、……[详细]
  自古以来,居住在查干湖及其周边水域的广大群众就以渔猎为生。在饮食中,最为华贵的大宴就是“全鱼宴”。包括“剒生鱼”在内的“全鱼宴”在郭尔罗斯已经传承了1000多年。查干湖“全鱼宴”是前郭尔罗斯人根据查干湖盛产鲤、鲢、鲇、鲫、鳙等15科68种野生鱼类的实际推出的富地方特点,蕴民族特色、具大众口味,有极高营养价值的地方传统名宴。“全鱼宴”以查干湖年产5000余吨的野生鲜鱼,特别是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详细]
  布日格又称“唠唠那达慕”、“打唠唠”,是本地区蒙古族聚居区青年人在闲暇时多人夺坑的游戏,主要是在手持木棍击打牛髌骨的过程中守坑夺坑的体能、智能双斗的游艺。布日格游戏的特点是人数不多、占地不大、随时可以进行,所以在农区、牧区都流传较广。郭尔罗斯最为蒙古族的古老部落,祖居大兴安岭。迁至松嫩流域后,民间也一直传承这项传统游戏。参加布日格游戏的不限人数,多则10人以上,少则三两人。参加者多为青壮年男子,他……[详细]
  阿阑豁阿是蒙古族第十二世祖朵奔篾儿干的妻子,生于公元10世纪。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三贤圣母”之一。她的第八代孙合不勒为蒙古第一位大汗,第十二代孙即建立蒙古大帝国的元太祖成吉思汗。从阿阑豁阿时代起,蒙古部落开始分为两部分,即迭儿列勤蒙古和尼伦蒙古。阿阑豁阿与朵奔篾儿干所生的两个儿子的后裔,构成迭儿列勤蒙古;朵奔篾儿干去世后,阿阑豁阿感天光又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的后代发展成为尼伦蒙古。其幼子孛……[详细]
  “潮尔”系蒙古语音译,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自古以来,潮尔一直以蒙古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族走过了13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潮尔具有构造精细、携带方便的特点。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它音色纯朴、浑厚,深受牧民和音乐艺术家的喜爱。早期的马头琴……[详细]
  扔砣子,蒙古语原为投掷的意思。大约在13世纪左右就已经出现,曾是牧民们在闲暇时扔石块进行竞赛的活动。后来在蒙古族士兵们中推广,用于训练体能、游戏娱乐、丰富业务生活。扔砣子游戏半农半牧的蒙古族地区比较常见,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便于活动。在前郭尔罗斯西部的蒙古族村屯中,扔砣子曾一度是家喻户晓的游戏,用于游戏、比赛和健身,节庆时还要进行对抗比赛。查干花镇达尔罕屯,一直保留扔“驼子”的民间游戏活动,至今……[详细]
  郭尔罗斯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民居建筑及文化。这里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民族民间特色的民居,作为东北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传统民间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辽金时期的郭尔罗斯传统民居发展较快,并集中在各个村落和城池。吉林省文物工作者多次在塔虎城遗址中挖掘出土了大量的传统民居遗迹和遗物,成为研究郭尔罗斯传统民居的重要历史依据。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不断进步,实……[详细]
  “博”,是科尔沁地区及郭尔罗斯等地的蒙古人对“萨满”的称谓。郭尔罗斯蒙古族萨满“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本地渔猎游牧民族崇拜自然、祈天降福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前郭尔罗斯,人们把男萨满称为“博”,女萨满称为“亦都干”、“奥德干”。其活动称为行博。行博过程中的舞蹈,即博舞。博舞是蒙古族博在行博的过程中所跳的影响神灵、以祈福,去灾颂神,祭祖的舞蹈。这类舞蹈一般由感动神灵、神灵附体、神魔冲突、获得拯救、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