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民俗文化

内蒙古民俗文化介绍

  布鲁,一种体育项目,蒙语意为投掷。比赛分投远和投准两种,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比赛分投远和投准两种,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投远是以投掷距离远近定胜负,一般掷出在100米以外。投准是在场地上竖立三根高50厘米,上端直径4厘米,下端直径6厘米的圆形木柱为目标,木柱的间隔为10厘米。投掷距离一般为30米,投中目标即按规定得分。投远与投准均以每人三次为限。三次投掷需在30秒内完成。投掷姿势无规定,以三次投掷中的最……[详细]
  蒙古族驼球,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驼球是一项与众不同的体育竞技项目,由运动员和骆驼相互配合完成。除了运动员,驼球比赛中另一位“重量级”选手就是骆驼。参加驼球比赛的骆驼应选择四肢较长、身体健壮、反应灵活、速度快的赛驼。比赛中球手除可采用多种合理技术击球外,还可利用乘驼掩护或者合理冲撞。因此,这个项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蒙古族驼球起源于古代漠北少……[详细]
  乌审走马竞技,是群体性体育传承项目。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走马的驯养技艺。乌审马堪称草原文化的象征,自古以来,乌审人民崇尚走马,热衷走马竞技,将骑走马、驯养走马视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无比荣耀的精神需求,逢年过节举行走马比赛成为常态,从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乌审走马文化。乌审走马,源于乌审马。乌审马是蒙古马的一个亚种分类,结构匀称、外貌清秀、性情温驯、反应灵敏、抗逆性强,蹄薄而广,体质结……[详细]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起源于清代,与汉、满、藏等民族刺绣技艺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多以豪放、粗犷、夸张的手法和鲜艳的色彩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针法有9大类40余种,图案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如花卉、草木、五畜、鸟类等,以及传统的回纹、云纹等吉祥纹饰,以点、线、面、方、圆、曲、直构成不同几何形态。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作品质朴清新,色彩协调,图案精美,细腻独到,为研究传统的民……[详细]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最早起源于超格图乎热寺,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介绍,由于历史原因,现今会制作绕线蒙古唐卡的人已非常少了。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记载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资料和蒙古元朝以来历史资料。作为绘画艺术和织绣艺术的合体,一个堆贴,一根绣针穿过画布都凝聚了艺人们的智慧和心血。其工艺复杂、制作精美,经过画图、裁剪、堆贴、绕线、缝制等28道工序……[详细]
  蒙古文书法,内蒙古自治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古文书法产生于1204年前,蒙古文文字风格独特,为竖式结构,字形修长,线条匀称,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充满律动,而且线条收放合度,形态自如,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蒙古文形象结构别致,加之运用书法艺术功力,经过艺术构思,巧妙布局,书写得体,将会产生浑然天成,洗练含蓄的美感;蒙古文表现手法独到,通过书法作品的造型、风格、内蕴,不仅反映作者的笔-……[详细]
  蒙古族传统皮革造型技艺,是以旋转刻刀及印花工具,在皮革上进行刻划、敲击、推拉、挤压等创作,以制作出各种立体图案及效果,或平面山水画缀以装饰图案等,其特点是使图案纹样在皮革表层雕琢出凹凸的层次感及优美纹饰。蒙古族传统皮革造型技艺分布区域广泛,主要流传在阿左旗境内,阿右旗、额济纳旗也有部分区域流传。我区其他盟市和新疆也有皮雕技艺,但由于环境影响,所选用的原材料有所不同,阿拉善主要采用骆驼皮、羊皮、牛皮……[详细]
  勒勒车是蒙古式的牛车,又名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现在东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勒勒车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从秦汉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行则车……[详细]
  勒勒车曾经是蒙古族用途最广的交通工具。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勒勒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目前仍保留着完整的工艺流程。勒勒车由车架子、车轮和轴鞍三部分构成,多采用桦木和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车架子由2根辕木、9根横撑、8根竖撑和2根车厢盖构成;车轮由1根轴、2个车毂、36根辐条和12根车辋构成。另有2个轴鞍,连接车架子和车轮。制作勒勒车只须使用锛子、斧子、凿子、锯等简单的木工工具,制作时勒勒车的车辕木……[详细]
  蒙古民族以精骑善射闻名于世,制作弓箭是古代蒙古族最重要的手工技艺之一,蒙古传统角弓制作技艺广泛分布于蒙古各部落,过去每位蒙古族男人都会制作弓箭,并将手艺世代相传。蒙古传统角弓的制作,主要包括选材、取料、加工、组合成弓四大步骤。角弓的选材取料是制作良弓的前提与基础,原料包括水牛角、牛蹄筋或牛背筋,弹性很好的竹、桦木、荆木等材料。这些原料经过艺人的加工,制成角弓的重要部件,再用动物胶粘合包装而成。制作……[详细]
  蒙古族拉弦乐器包括潮尔、马头琴、四胡。潮尔形制类同马头琴。马头琴多用于独(领)奏、重奏、合奏,以及与交响乐队、管弦乐队协奏。在陶力的演唱中,马头琴还常常是演员手中的道具。四胡不仅为蒙古族说唱类唱腔伴奏,也可在民乐队和混合乐队中担任重奏、齐奏、合奏和独奏,并可以弥补民乐队高音区之不足。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当地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与陶力、好来宝、乌力格尔、科尔沁叙事民歌你中有我……[详细]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详细]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详细]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详细]
  “乌拉特”为蒙古语,汉语为“能工巧匠”之意。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产生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的历史。乌拉特部落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铜银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流程。不仅满足乌拉特人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体现了乌拉特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蒙汉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碗、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