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新绛县彩绘陶工艺品取材汾河滩地的澄泥,生产以手工为主,从采回原料到最后变成艺术品,周期长而且成品率不高,其八大工艺是选料、配泥、揉泥、拉坯、整形、晾干、烧制、绘彩,还要经过二十道工序进行打磨、上彩。彩绘仿古陶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有配泥用的棒、槌、筛、罗、瓮、转盘等;整型用的各种模具,几十种雕刻刀具等。彩绘陶品种约有400余种,大……[详细]
  阳城的陶瓷烧造技艺历史悠久,据《阳城县志》记载,“唐宋时期,黑白瓷生产已很普遍”,至明代时,境内陶瓷及琉璃技艺达到了鼎盛。阳城县后则腰乔氏是当地最负盛名的陶瓷世家,祖先系陶瓷、琉璃艺人,唐代从陕西迁入,后移居后则腰,“珐花”陶瓷是乔氏家族的独门技艺。乔氏珐花陶瓷工艺先在陶瓷素坯上立线、焙烧,再绘画填色,工艺非常复杂,釉料配方难度大,由乔氏一门世代相传,主要烧造过程有原料筛选、碎矸浸泡、耙泥沉淀、出……[详细]
  大阳馔面是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的一种地方特色面食。相传馔面源于周代,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婚丧嫁娶、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馔面的制作方法可分为11个环节:1、兑料,先选好精制面粉,再精确地按比例配兑盐、碱、槐叶汁、野菜汁等其它原料;2、和面,古时候用擀面杖压面,流传至民间后,进一步得到发展,在石碾上压面,和面讲究将面揉出汗来,否则达不到要求;3、将面切成块,重量要同等,然……[详细]
  上党腊驴肉是山西长治市的汉族传统名吃,其肉质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味四溢、回味无穷。早在明代,腊驴肉就已驰名于上党和晋南地区,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南京等南北名城。腊驴肉与当地的凉粉、酥火烧被称为潞安府(长治古称潞安府)三宝。制作腊驴肉的原料为驴鲜肉。切肉时,要按部位把肉分成前肘、后肘、前臂、后墩、元宝、肋条、腱子、腰球、肚厢皮等,并顺着- 把各部位肉切成1~2公斤的肉块;用清水浸泡12小时,洗净后……[详细]
  灵丘黄烧饼是山西省灵丘县的特色小吃,由于其色泽金黄,味道可口,广受青睐。灵丘黄烧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中叶,就有几家店铺经营这种食品。它起源于灵丘县上寨村,据传是由村中一屠匠发明,因色质焦黄而得名。黄烧饼直径12公分,周边厚1.2公分,圆心较薄,每个约重80克,主要原料是面粉、牛油、白糖香料,经反复揉搓搅拌而成,面上粘有脱皮白芝麻,薄如铜镜,颜色金黄,其特点是酥脆香甜,油多而不腻,久……[详细]
  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流传于定襄县河边镇及其周边地区,该地盛产制作砚台的文石资源,民众多以雕刻砚台为业,能工巧匠甚多。《定襄县志》载:“本县最早的工艺美术制品业是石雕业。清代和民国时期……特别是河边的制砚业,名声更盛。《中国实业志》记,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河边村有制砚户12户,从业人员35人,年产石砚31800盒,产值12720元(银元)。”1952年,当地出土了明万历年间所制的“犀牛望月砚”……[详细]
  平遥铁器锻造,有记载的可上溯至清代道光年间, 战争后,中国的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祖先们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刀剑文化实物毁之甚巨,刀剑复制、修复技艺也应然而生,其中涌现出多位工艺巨匠,他们将古刀剑复制、修复技艺通过师徒口耳相传至今。古兵器复制、修复是一门综合技术,由锻造、冶炼、研磨、雕刻、铸造、木工、皮工等工种组成,它综合运用了中国古代兵器中科学的焠火工艺、精湛的金属冶铸煅造技术、精致的外装金属……[详细]
  晋南古建筑营造技艺以古代营造法式为标准,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要求的汉族古建筑施工技艺。清朝末年,建筑巨匠杨振禄是晋南地区“古建”工艺的代表性人物,其子杨寅虎在父亲的传艺下,继续对晋南古典建筑的营造深入学习,并将祖传古建筑木制雕刻和修复技艺传承发展至今。晋南古建筑营造讲究遵循古建筑的地方风格,做到修复如旧,工程虽然落架重建,但必须保证建筑物原有的面貌。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精典是木结构,重点是……[详细]
  平遥永庆斋(宝龙斋前身)鞋坊创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坊间以手工制作千层底布鞋和绣花鞋而闻名,店铺设在古城明清街市楼南,其手工制鞋工艺历经百余年不衰,传承至今。宝龙斋千层底布鞋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制作工艺严谨、独特。选料考究,做工精细,难度大、耗时长、工序多,做一双鞋要近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成文要求,一双鞋需花四五天时间。手工鞋底,每平方寸纳81针,一双鞋要2100多针,麻绳粗,针眼……[详细]
  丁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保留了明清以来北方劳动人民的许多生产生活习俗。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当地人很早就会耕作烧陶、纺线织布(丁村遗址里出土的陶纺轮可证明)。明代以来,随着棉花和纺织技术的引进,丁村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种棉和纺织,这种传统技艺一直发展到今天。老土布,又叫老粗布、手织布,是旧时代沿用的一种纯棉纺织品。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详细]
  温氏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房用具,系唐代宰相温彦博所创,曾作为御用贡品而闻名。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选料,五台山滹沱河河床5米深沉淀层中的古澄泥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乘原料。二是浸泡,先将沉积多年的精细胶泥经过滤后装入绢袋中沉淀,把澄泥用水泡成液体状,经过180目的细滤网过滤,使泥的细度达标,然后将泥置于细密绢袋中阴干。三是配料,将各种原料打澄、过滤、合理搭配……[详细]
  桑落酒是我国传统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永济市。关于桑落酒起因,当地有两种传说:一是在古蒲州城外东南5华里土龟塬后土祠下有个桑落泉,因用此泉水酿酒,所以起名桑落酒。另一说法是,蒲州有酒坊名曰桑落,坊内有井,井旁有桑,每年桑椹成熟时,桑叶落入井中,用井水酿酒,酿成后封存,经过叶落枝枯之秋冬,到来年桑椹成熟时再开封,故有“悬食同枝枯之年,挪于桑落之辰”之说。桑落酒酿造以大麦、豌豆、绿豆、高粱等为原料,用大……[详细]
  堡子酒系历史名酒,产于晋中。《榆次县志》记载,此酒“性香烈,行销远近,以产高家堡、乔家堡者为最,人称堡子酒。”榆次古称魏榆,城郊北部即高家堡、乔家堡一带,自明代出现酿造业,代代相传。解放前,堡子酒远销东北、河北、内蒙等地。在北京前门大街曾设有“堡子酒馆”,传说当年慈禧太后亲笔题匾。民国四年(1914),堡子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得一等奖,从此名震国内外。堡子酒采用当地盛产的高粱为主料,谷糠为辅料……[详细]
  榆次张庆乡怀仁村老醋厂生产的“四眼井”陈醋是传统老字号品牌。醋坊创于明中后期,清道光年间立号名曰“钰泉庆”,历代相承,现为榆次怀仁醋厂。因怀仁地处平川,盛产优质高粱,加之当地水质清冽甘纯,故而酿出的醋酸、绵、甜、香,久盛不衰。怀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作为主料,辅料有玉米、麸皮等,酿造过程分为粮食粉碎、熔料、蒸料、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醺化、淋醋、晒醋、罐装等十几道工序,平均生产周期为20天左右,期间还要……[详细]
  炒指是武乡民间流传的一种炒制面食品,因其外形象人的手指而得名。它的制作流程为:首先,以当地出产的糯小米面、玉米面加水和制,擀成厚饼状。然后,用刀切成细长条,放入烧滚的细皇土中搅拌烤煨。最后,烧熟后从锅中捞出来,用筛子筛掉浮土,晾冷即可食用。关于“炒指”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则传说:西晋末年,武乡人石勒带兵打仗过程中,经常没有时间安锅造饭,而蒸、煮的面食,带在身上几天吃不完,就腐烂变了质。石勒就想了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