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民俗文化

河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7页

  戳脚拳术是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和共举义旗的战友杨景、唐有义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北饶阳、蠡县、固安一带创立的一个优秀拳种。因为成型较晚,继承者又不肯轻易传授,所以至今流行地区主要在河北中部、北京、沈阳、山西一带。我国武术历来有南拳北腿之说,戳脚在套路练习中常常是一步一脚,手领脚到,以练腿为本。在技击搏斗中攻击对方要用三只手,三只手的意思是两条胳膊一条腿,常以一条腿为支撑,而另一条腿左右勾挂前……[详细]
  京南固安,京畿重地,北距天安门60公里,有“天子脚下”、“京南第一城”之称。交通便利,文化发达,武术历史源远流长。内家拳刘派郭氏八卦即诞生于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八卦之形成独立的拳种,始于董海川,后人对八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既呈现出八卦的一枝独秀,又创造出八卦本身万紫千红的斑斓世界。刘派八卦掌的创始人是河北固安县的刘宝珍。据《固安县志》记载:刘宝珍,固安县东红寺村人,自幼习武,擅戳脚,功高……[详细]
  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起源于邢台南宫市开河村,因当时观念传统保守,几百年来只在开河张姓家族中秘传,知者甚少。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张获武以自家武功为基础,结合少林散手通背等拳术创立了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其内容丰富,拳术、器械、内外功、桩功俱全,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现已遍布整个南宫市、威县北部以及冀县、清河、广宗、宁晋等地,河南开封、北京、沧洲等地也有传人。开河张氏……[详细]
  通背拳是我国传统的著名拳种,流行广泛的有劈挂通臂、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如意通臂、太极通臂等流派。“通背拳”最早何人所创众说纷纭,已无从查考,旧社会武术门户之见颇深,所以通背拳一直秘密流传相承。太极通背拳,又称五猴通背拳,是通背拳的一个分支,属内家拳派系,是由人称“臂圣”的清末著名拳师张策所创。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太极通臂拳的传承在三河有据可查的是从祁门少祁派祁太昌的通臂拳算起已是七代。其中……[详细]
  通背拳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武术百花园中一朵灿烂的奇葩。五行通背拳(也称通背太极、太极五行通背)是通背拳的一个分支,自张策大师创立以来,已传承至第五代。张策五行通臂拳源于传统的五行通臂拳——祁家通臂“少祁派”,但又博采众家之长,广泛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在以武会友、与人交手、换手的实战技击中创新、发展变化而来。尤其是将太极拳与通臂拳极其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通臂拳中蕴含太极……[详细]
  通背拳在我国武坛上久负盛名,具有鲜明的功防技击特点,打法独特,攻防合理,具有较强的攻防技击性。对发展人体的灵活、协调、反应等素质和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霸州市心聚-软手通臂拳,据拳谱记载,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心聚-软手通臂拳在老门的基础上基本功为头顶项领,空胸下气,胸似井,背似锅,以腰为中轴,以跨为根基。心聚-软手通臂拳自始以来习练者甚多,但是大多练基本功,由于时间跨度长……[详细]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临清河县,西界广宗县,北与南宫市毗连,南与临西县及邯郸地区丘县接壤。威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涌现出著名义和团领袖赵三多、义和团首领阎书勤等历史人物。梅花拳全称为“五式梅花桩”,因在梅花桩上演练而得名,落地演练称落地梅花桩,习称梅花桩、梅花拳或梅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拳种之一。威县梅花拳历史较为久远,有别于平乡的梅花拳。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威县李家寨张姓梅花拳的一支随山西……[详细]
  深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辖。深州梅花拳主要流传于深州市北溪村以及周边十几个村庄,此外,相邻的武强县、饶阳县的部分村庄也有众多的习练者。梅花拳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西周,但不可考,至明末后百代三世祖邹宏义始才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所传为大架梅花拳,后经第八代祖师张从富改为小架练法。该拳虽有大、小架之分,但传承谱系不乱,故有“天下梅花是一家”之说,小架梅花拳自清咸丰年间由威县第十三代宗师李廷玉、李廷……[详细]
  回族查拳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末回回族形成之初,至蝗中叶。明末,回民武术相当普遍,有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等拳种广为流传,回族武术的独特风格逐渐形成。回族穆斯林熟练查拳、弹腿、劈挂拳、洪拳、炮拳、黄鹰架拳、六角式、二十四式、老架拳、八极拳、-心意拳等,均为回族特有的拳种。拳师始祖马里坤丁,创造了一种武术叫马里坤丁拳或坤丁拳或马里坤尼拳又名查拳。这种拳术始于中国的唐代,于明代传入邱县。查拳传入邱县后,……[详细]
  乐亭大鼓,约1845年起于滦州(滦南县原属滦州—今滦县)、乐亭乡间。它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又吸收了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唱腔,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板式,用乡音说唱,以三弦、铁板、鼓伴奏。1845年,滦南人冯福昌(冯铁板)废木板,改用铁板击节伴唱,唱腔、板式得到更新,乐亭大鼓因此名声鹊起,冯福昌成为乐亭大鼓重要创始人。乐亭大鼓发展史上的滦南人,即是一部完整的乐亭大鼓发展史。王德有、戚德旺、杨久长、……[详细]
  任丘东姜老调是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戏剧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任丘东姜老调剧团始建于清末民初,老调这一优秀民间剧种在东姜村有着200年的历史,虽世经沧桑,但老调这一优秀民间剧种在东姜村没有灰飞烟灭,而是代代相传,流传到现在,依然不断在巩固发展。他们经常活动在周边几个县市,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该团现有演员50多人,除演出传统老戏《潘杨……[详细]
  康保干嗑是河北省坝上地区(俗称坝上草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文学。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于晋、陕、冀、鲁等地的大批移民北迁,移民从口里到口外很自然地把内地的道情、民歌、社火、秧歌、打坐腔等艺术带到坝上康保,与蒙古民歌、好来宝、蒙古长调等相融合,为康保干嗑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经民间艺人二度加工,在模仿蒙古长调、好来宝、打坐腔形式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集化妆、说唱、表……[详细]
  干嗑也叫干壳、瓜嘴,尚义县干嗑起源于民国12年,由瓜嘴创始人常有录(艺名楞板头)在快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常有录目不识丁,但聪明过人,能把眼前的事情随即编成瓜嘴,即兴发挥、出口成章。如他自编自演的《捉跳蚤》、《朱副官刁人》、《保警队瞎折腾》等节目,内容诙谐、情节动人,深受广大群众赞誉。随着社会的进步,瓜嘴演说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演说内容从过去《黑丫头》、《懒大嫂》、《二毛刁人》、《解放张家口》、《大生……[详细]
  明末清初,张北快板最早为民间顺口溜,随着二人台的出现与发展进入表演场所,开始称干咳儿、干嗑。1963年,张北县大囫囵镇信杆道村民间老艺人韩明(艺名“羊倌旦”)出席省文艺汇演,表演节目《积肥忙》,遂得名“张北快板”。韵律上,顺口溜乱韵花押,张北快板一韵到低或基本一韵,伴奏上,顺口溜是鼓板伴奏,张北快板是竹板伴奏,其节奏是|嘎采采嘎采|嘎采嘎0|。在中国曲艺史中,有山东快板、天津快板、陕西快板等,作为……[详细]
  在中国曲艺史中,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河南坠子等。作为不见经传的张北大鼓,在河北省西部北、内蒙古高原南陲的张北县却很盛行。张北大鼓虽然刚诞生30余年,但其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曲艺史,有增加种类意义。在表演形式上,演唱者左手执“四块瓦”,右手执鼓槌,面前摆一扁书鼓,主弦有四胡、杨琴、三弦。在曲调上,由二人台牌子曲《巫山顶》、改变作曲头(前奏曲),并按照二人台板式增加了慢板《戳古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