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平谷区峨嵋山道教习俗,是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域的峨嵋山为载体,传承千余年并影响周边数十个村庄的民众生活俗信。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包括:传统宫观建造技艺,传统建造习俗,道教科仪法事,道教节庆祭祀,祖先圣贤信仰,特色饮食民俗,传承善举,书法、绘画等艺术传承。原峨嵋山兴隆寺,建于唐,发展于宋、辽,兴于明、清,盛于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2002年燕兴隆集团在兴隆寺原遗址修复,名“兴隆观”,至今香火不绝。……[详细]
  洙水皮影戏,是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皮影戏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洙水村皮影戏,源于甘肃兰州,又与唐山皮影戏交融,在吸收唐山影戏演唱特点后发展形成独特演唱色彩。洙水的皮影戏历经三代传承。演出题材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主题和内容积极向上,传统剧本主要有《五峰会》《花木兰从军》。……[详细]
  西杏园评剧艺术,是平谷区王辛庄镇西杏园村的农民表演的评剧艺术。第一个把评剧带回家乡的是西杏园村村民李文正(1897年—1972年),他幼时于天桥学艺,后同李金顺在东三省演出多年,1949年回乡组建杏园评剧团,经三代发展传承至今。西杏园评剧艺术传承白派、魏派、马派风格,具有高亢奔放特点,行腔讲究感情韵味,唱腔从容、舒展、轻松、自如。其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平谷调”风格,其白话一律用“平谷腔……[详细]
  平谷桃俗,是以平谷区大华山镇为起源、发展并逐渐涵盖全平谷区域并衍生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精神崇信、生活应用、文学艺术等。据文献所载,平谷桃俗源起于西汉末至东汉初之际,大华山镇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结合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平川,土质松散肥沃,适宜种植桃树和桃文化生态涵养,素有“京东大桃第一镇”之美誉。平谷桃俗具有很高群众认同和社会实践,一直延续至今。……[详细]
  贾家刻纸,是平谷区王辛庄镇太后村贾左义的刻纸艺术,贾家刻纸是吸取家传手艺“皮影雕刻”艺术特点和形式,由刻纸质皮影衍化发展而成。贾家刻纸来源于生活,历经四代一脉传承至今,其作品呈现质朴、纯真面貌,题材多以动物、植物、人物为主,多种技法并用,具有韵律、意趣生动等特点。代表作品《蝶恋花》《年年有余》。……[详细]
  南独乐河剪纸,是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独乐村于福青的剪纸艺术。他承袭剪纸家学传统,善于运用镂空,布局巧妙,重视剪、刻结合,传统题材主要有“十二生肖”、“鸳鸯戏荷”、“摇钱树”,作品具有巧妙构思,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等特点。代表作品《老北京风俗图》《八仙过海》等。……[详细]
  平谷民间剪纸,是平谷区大华山镇小峪子村李明霞的剪纸艺术。她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刀法精妙,作品强调线条形态美;构图造型图案化;形象简洁夸张中富于节奏感,主要为人物、花鸟鱼虫、吉祥观念和民俗等题材,乡土气息浓郁。代表作品《平谷十六景》《邻里互助图》等。……[详细]
  牙木雕技艺,是平谷区夏各庄镇安固村村民张贺利用雕刻技艺在不同材质上进行创作的艺术。他出生于木匠世家,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后于象牙雕刻厂工作。2010年拜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柴慈继为师。他擅长人物雕刻,以精、雅、静、美而著称。代表作品《梁红玉》于2015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山花奖。……[详细]
  面塑,俗称面花,又称礼馍、花糕、捏面人。孙怀义,平谷区平谷镇太平街村人,早年自学面塑,后拜山东菏泽著名面塑艺人时维玉为师。经40余年探索,自成一家,他的作品取材现代生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形式多样、小巧玲珑,易于保存等特点。代表作品《平谷大桃》《平谷十二果》等。……[详细]
  烙画葫芦,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寓意福禄平安,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平谷区滨河街道居民耿化清的烙画葫芦艺术,受其祖辈和父辈影响,传承至今,他绘画功底深厚,“烙笔”火候得当,色调层次丰富、细腻,创作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代表作品有《福禄寿三星》《天女散花》。……[详细]
  发绣,又称墨绣,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绘画与刺绣相结合的艺术。平谷“发绣”艺术以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独乐河村陈芝霞为代表。她受祖母和母亲影响,善于利用头发的细腻柔滑特性和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用切针、缠针、滚针等不同针法,绣品层次丰富,富有质感。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图》《秀发催生桃花开》。……[详细]
  红石坎村刺绣,是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坎村张晓英的刺绣艺术,它最早由贺王氏首创于清朝末年,受当地农村家庭妇女钦羡,争相学艺,又经其后辈,四代传承至今。红石坎村刺绣作品多以生活为题材,图案简练朴拙、色彩丰富明快,刺绣工艺精湛细腻,富有生命的张力。代表作品《松鹤延年》《龙凤呈祥》。……[详细]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线条和空间作为表现形式的独特艺术。平谷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最早为出土于刘家河村商代青铜器刻有“龟”字的甲骨铭文,此后各朝代均有文物、刻石、书籍陆续发掘,其中尤以丫髻山碑刻为最。书法艺术在平谷,群众基础深厚,以王友谊先生为代表,后有刘建丰、王京陶、袁鹤松、马耘、马乾等名家辈出,各骋风流。2012年平谷区荣获“中国书法之乡”称号。……[详细]
  平谷区抗日歌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平谷地域流行的,通过口头传播的民歌、民谣。歌词简单、质朴,具有平谷土语化、口语化等特点。这些歌谣控诉了日本鬼子暴行,歌颂了共产党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的抗敌斗争事迹和乐观主义精神。代表性作品有《挖壕歌》、《鬼子太无理》等。……[详细]
  平谷驴皮影雕刻技艺,是伴随冀东皮影戏传入平谷域内,在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中传承、发展而成今日样貌。传统“皮影人”制作,以驴皮为主要原料,包括设计、镂刻、染色等流程。如今,“皮影人”制品也由最初作为皮影戏的演具,发展为同时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平谷区从事驴皮影雕刻的老艺人主要有2位,一是兴谷街道中罗庄村贾和顺,另一位是金海湖镇胡庄村胡长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