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7页

  纪氏太极拳法是专供晚清皇家善扑营的“布库”(跤手)演练的一套内功拳法,是善扑营布库吸纳太极拳的内功拳技法,并将其与固有的满族掼跤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纪氏太极拳法全套动作108式,整体要求“中正安舒”、“凝神用意”、“松顺自然”、“柔缓轻灵”、“贯续不断”、“圆活无滞”,集中体现了老北京所谓“把式跤”的真正含义以及善扑营掼跤“近摔远打”、“摔打并重”的实战特点……[详细]
  “珍珠球”源于古代满族人民的采珍珠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俗称“踢核”、“采核”、“扔核”,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和其他考证,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随着满族的不断南迁,采珍珠这项满族民间游戏也逐渐流传到了北京、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目前,“珍珠球”已成为了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详细]
  弹弓术是中国武术的一项古老技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门惠丰少年习武,师从吴子珍(1891-1970)习练弹弓技艺,已有五十余载。他为了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弹弓代表队,并在弹弓术竞赛的规范化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传统弹弓术”不仅在心法上强调心静气定,而且在技法上要求稳、准、美,具有传统性与民族性、健身性与竞技性、观赏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的特点,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空竹的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玩空竹以北方最为盛行。刘振钰根据多年空竹表演活动而积累的丰富经验,编写出《花样空竹技法》一书。该书介绍了几十种花样空竹的个人表演技法,深受空竹表演爱好者的欢迎。花样空竹表演集游戏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于一体。它能锻炼四肢、健脑益智、舒筋活络、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详细]
  “蹴球”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它的名称始自明代,清代叫“踢石球”,尤其在满、蒙、回等民族中盛行,深受北京人民的喜爱。“蹴球”的比赛是在一块10×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场地上分上、下两局进行。队员通过脚掌将球向前蹴出或挤出,使之碰击对方或本方球,据此计算得失分,以两局总分多者为胜。蹴球运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表演、竞赛等五大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的主题。……[详细]
  齐白石大师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大师,也是一位篆刻大师。他将汉、魏碑刻书法,融化到篆刻之中。他的作品布局简洁洗练,整体感强,以写意的单刀冲凿法创造出了奇恣跌宕、酣畅淋漓的齐派风格。宋致中得到齐白石大师的弟子刘淑度先生的真传,经过勤学苦练,深得齐派篆刻中刀法、篆法、章法的精髓。他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受到广泛的好评。作为齐派篆刻的传人,他一直在从事传授工作,得以将齐派篆刻广泛地普及和推广。……[详细]
  内画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和内画工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的历史。铁华师从内画大师刘守本先生,经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继承了内画传统,保持了京派内画古朴典雅的风格。她多次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和宣传表演。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意生动,被国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郎派面塑是著名的面塑派别,贾会珍师从中国面塑大师,郎派面塑传人张宝琳先生。她制作出的面塑人物造型结构准确,表情动作传神,体态优美,颜色艳丽。作品《四美图》被收入北京民协主编的《华夏风韵民间艺术展》一书。她还主编了校本教材《儿童面塑工艺制作》。她还积极在学校开展面塑课程,培养了一大批小爱好者,为面塑的传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详细]
  京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清朝末年,老艺人梁枝跟随京城的刺绣大师学习京绣,后将技艺传承给后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五代传承人刘静琦十几岁跟随刺绣大师梁淑平学习刺绣技艺,从设计、绘图、刷版、挣布、刺绣直到成品,都是根据祖传的技法,纯手工制作。她的作品图案绢秀高雅,绣工精巧细腻,针法丰富精湛,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京剧脸谱是按一定的章法,遵循自身固有的规范,在脸上按比例勾画出所饰人物的规范面部形象,从而达到渲染舞台气氛、美化舞台色彩、表现人物的目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刘曾复自幼喜欢脸谱,曾向钱金福、钱宝森、王福山、侯喜瑞等京剧名家学习脸谱画法,被誉为“当代京剧脸谱界的齐白石”。由于当前京剧剧目锐减,有许多舞台脸谱已无人知晓,因此抢救性的收集整理尤为紧迫。……[详细]
  张晓林家传的北京民俗剪纸起源于民国初年。从第一代传人薛何氏算起,经过薛俊英、张晓林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老北京剪纸的民俗风味,构思大气、造型粗犷、形象传神、寓意深刻。他创作的面积达90平方米的巨型团花剪纸《奥运之光照中华》,现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为了让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他先后在数十个学校、社区教授剪纸,培养了近千名剪纸爱好者。……[详细]
  微雕的微刻艺术,是指在发丝、米粒、象牙等材质上进行精雕细刻的技术,被誉为“鬼斧神工”。它是通过写、划、擦、推、拉、点、挠、挖等技法,再经过10多道工序细致加工后完成的。该技艺经历了凭借眼力、放大镜、显微镜、纳米技术四个时期发展至今。陈小林先后师从启功先生学习书法,师从陈石品先生学习象牙微刻,形成了见刀有笔、二者相间的风格。他的作品被多家国外博物馆收藏,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详细]
  面塑艺术历史久远,早在汉代迎神赛会的傩舞上,便有用面团塑成的鬼怪头部形象。面塑的材料以面粉和糯米粉为主,在面粉中加入化学成分添加剂,使之起到防腐作用。其制作简单、快速,深受人们的喜爱。“面人汤面塑”创始人汤子博先生(1882—1971),在传统的签举式面人基础上,创制了托板式面塑。第三代传人冯洁秉承“以形传神,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将“面人汤”面塑艺术继承发展创新。她的作品不仅多次获奖,而且被各大……[详细]
  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类别,民间玩具的“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制作流程包括雕划、彩绘、缝纫、道具服装、头饰整理等几十道工序。齐聪颖,1963年进入北京绢人厂,师从宋翠珍、葛敬安、张琴等老一辈艺术家。她的作品有历代仕女、戏曲人物、菩萨、京剧脸谱等,具有做工精细、形象逼真的特点,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详细]
  面塑源于民间的祭祀和节令风俗活动,是由“花供”演变过来的。“花供”是用各种彩色面粉捏制成的带有寓意的仙佛人物,花鸟鱼虫及各种动物形象的面食品,至今还在黄河流域盛行。潘大鸿自幼喜欢面塑。师从于山东济南面塑艺术大师何晓铮先生,其作品风格以- 形象为主,追求民间、民俗的装饰特点,喜欢标新立异、别具一格、不拘泥于形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