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宁海县民俗文化

宁海县十大民俗文化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
  十里红妆婚俗缘于一个民间流传的“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的故事,宁海形成了特有的十里红妆婚俗,这个宁海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最后演变成婚嫁的代名词,明媒正娶的符号,更是四乡八村文化交流的民间活动。十里红妆婚俗文化可以说,是古老的传说为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十里红妆婚俗不但是宁海及浙江东部地区特有的结婚礼俗,也是民间迎亲嫁女的重要活动。当地嫁女的嫁妆,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迎嫁妆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十分气派。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现象,又是江南手工技艺的集中体现。此外,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主要包括婚嫁仪式中的婚姻礼仪,定情……[详细]
宁波泥金彩漆
  宁波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明清之际到达鼎盛,现仅宁海还保留此项传统手工艺。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分为“堆泥(堆塑)”、“沥粉”、“泥金彩绘”三种。它们可以用一种工艺技法单独成品,也可三种结合,综合成一个工艺丰富的产品。堆泥是泥金彩漆最独特的工艺方法,它是在平面上做“加法”——手工堆塑。艺人以生漆、瓦片灰或蛎灰按一定比例捣制成漆泥,在木胎漆胚上堆塑山水、花鸟、人物、楼阁等图饰,再给堆塑贴金、上彩。此项工作程序繁杂,要领颇多。制成的工艺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继承汉唐雕刻艺术之遗韵。泥金彩漆品种丰富,大及眠床、橱柜等内房家具,小到提桶、果盒、帽桶等生活用具,折射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与当……[详细]
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其中《小金钱》百余年来与耍牙的技艺紧密结合,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于特点的代表剧目。宁海平调的唱腔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不用管弦而单以锣鼓衬托。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段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演出中除小丑对白外,基本使用宁海方言和“读书音”。“宁海耍牙”是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主要分一咬、二……[详细]
前童元宵行会
  前童元宵行会正月十五闹元宵习俗全国各地都有。宁海闹元宵则别具一格,是在正月十四的夜里进行,主要以抬鼓亭、舞狮子、踏彩船、放铳花、祭祖先为主要形式的行会活动,民间习称“行会”。现今前童古镇、黄坛镇还保留有元宵行会习俗,尤以前童元宵行会著名。前童元宵行会,是宁海前童塔山童氏族人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迎神祭祖、欢庆佳节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一场延续五百年的盛会,鼓亭抬阁秋千巡游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走街串巷的巡游队伍,昭显着童姓子孙的兴旺发达,是前童民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塔山童氏族谱》记载,前童元宵行会始于明中叶,盛于明末清初。是为了纪念明代水利功臣童濠带领族人开渠凿砩,灌溉农田的功德。聚民心修水利,祈愿年景丰收。明正德四年(1508),前童童氏祖先童濠(1472-1543)发挥机智,通融豪门,获……[详细]
宁海狮舞
  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在宁海流行盛广。相传历史上舞狮盛行的高峰时期,宁海全县共有300多个舞狮班。其历史可追溯到梁代。宁海狮舞演出在宁海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中最为突出。新春一到,宁海各乡镇都组织形式各异的狮子班,走村串户,锣鼓喧闹,敬祖迎神,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舞狮习俗一直传承至今,现宁海城乡尚有10多个“舞狮班”在活动。宁海狮舞,根据地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风格,表演也各具特色。山区为“武狮”,其制作较简单,仅一“头”一“被”,但舞狮动作勇猛,腾、扑、滚、跳呼呼有声。有“扫场、追青蛙、翻滚、鲫鱼溅、上山进洞、舞拳棒、滚响叉、捉狮子”等套路。沿海为“文狮”,制作精巧,形象逼真,表演中狮子的举止颇文静,有“扫场、拜观音、踏四角、打瞌睡、搔痒、0毛、抖……[详细]
清刀木雕
  宁海清刀木雕佛像是佛像艺术雕的一种,是我国历史上与福建派佛像艺术雕并立的二大佛雕艺术流派之一,其起始至少可追溯佛教的普及时代,宁海木雕佛亦由此而生。有宁波佛教志和日本佛像史记载,公元983年,日本一僧人来华,回国时曾带去台州(时宁海辖归台州)张氏兄弟清刀木雕旃檀一尊和十六尊者(现藏于清凉博物馆),成为当时日本造像之模本。南宋时,宁海陈和卿等一批著名的佛雕艺人被邀请去日本重修东大寺等等,后又有许多宁波佛像被带至日本,至今在日本还可以找到大批宁波人雕造的佛像。明清期宁波佛雕艺术开始走向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直到民国后期至“文革”期间,才逐趋衰落。宁海清刀木雕佛像主要以杨、柏、杏、桧、榉、楠、黄杨木、檀香木等为原材料,制成的作品色泽白纯、纹理清晰、雕凿刀迹清纯有力、质感强,如略施色彩和镶嵌金银等饰件则……[详细]
宁海刻纸
  刻纸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是剪纸技艺的延伸。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植在人民大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古代有剪刻彩纸迎新春的习俗。立春之日,民间剪刻彩纸为花,贴于墙壁、窗户、灯笼之上,大家相互观看评论。清明节里,大家剪刻纸幡、纸人等祭奠祖先。刻纸还体现为欣赏结合使用,用于旧时妇女刺绣的底样上,她们剪制鞋花、枕花、床单花等,再行刺绣。民间刻纸寓意多端,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作品取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及名胜古迹、楼台建筑等,均可作生动体现。经过设计图案、固定位置、雕刻、揭离、粘贴等五道工序,作品才完美呈现。钟绿叶小时候喜欢剪纸、刺绣,常常被乡邻称赞。2000年桥头胡街道店前王村办公大楼落成之际,钟绿叶凭借自己有绣花的功底,尝试着给村委会送去一幅“双龙抢珠”的剪纸,得到村干……[详细]
西乡箸面制作技艺
  手工制面听来寻常,但把它做成细似松针,长与人齐就不寻常了。宁海西乡的箸面就是不寻常的面食。据当地人介绍,一个女人要学会做箸面,得用两、三年时间。做箸面的原料是漫小麦粉和食盐。技术含量非常复杂,从开始到结束有八个过程:一、备料。早起看风向、气温、阴晴,以便把握好麦粉与食盐的比例,如果是微风晴朗天,一斤粉配八钱食盐,如果空气湿度高,盐要少放一些,反之则要多放一些,食盐的合理配置是做好箸面的关键;二、和粉。将粉和盐倒在面床上,边倒水边拌和,到一定湿度后用双手搓揉成一团,覆上帆布约半小时;三、盘面。掀开帆布,揉搓面团使其更具韧性,然后用刀划开一处,把面团拉成长条,再揉搓成拇指粗的长条,另一人把此长条盘进平底粉桶内,边盘边撒干粉,勿使粘住。盘完盖上帆布约半小时;四、缠面。在粉桶边缘上插上两只中间有几个……[详细]
宁海竹编
  宁海竹器编织工艺历史悠久,竹编是当地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其编织工艺,因其篾细、结实,闻名省内外。竹编器具结实、耐用,而且用途广泛。所编织的各种竹器,有套篮,针线箩、提篮等等,种类丰富且经久耐用。……[详细]
山后张武术
  山后张姓人遵循“不怕苦,不怕死,一生锻炼”的祖训,世代练武,尤精通南拳与齐眉棍术。到该村-张开荣(字文成),人称“文成老本”(宁海当地称会武术的人为“老本”),得到进一步发扬,山后张村人在日常的练习中,探讨技巧,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齐眉棍术和南拳术套路。具体分棍、拳、腿三种。……[详细]

全部宁海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