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 > 武隆区民俗文化

武隆区民俗文化介绍

  后坪木器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武隆区后坪乡高坪、文凤、白鹤等村。据传说,后坪木器从汉代开始出现,唐代以后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民间的木器制作更大量推广普及,有不少能工巧匠从事木器生产或工艺制作并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后坪乡山高谷深,岭大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此地的苗族、土家族群众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出门就上坡下沟,生产劳作更是异常艰辛。但自古以来,他们养成了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困苦的优良……[详细]
  纸竹工艺历史久远,分布面广,遍及武隆区26个乡镇(街道)。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丧事、街头游乐、寿诞、逢年过节的庆典礼仪中,都有式样众多、制作精致的纸竹工艺品。婚事剪喜字窗花;满十祝寿剪寿字,剪松鹤延龄,做宫灯挂在大门上,还做《八仙庆寿》木偶戏子,药发木偶焰火架等;丧事的纸竹工艺品种类繁多,最具特色,其制作以唐代工笔描绘线条作色,仿陕北民间工艺剪纸技术贴花,以竹为骨,以纸为肉,造型多样,其品类多达30……[详细]
  后坪山歌从明末兴起,历经明清,走过民国,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后坪乡山高谷深,岭大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此地的土家族群众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出门就上坡下沟,生产劳作异常艰辛。但自古以来,他们养成了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困苦的优良品质,敢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为了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常用唱山歌的形式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追求人间真善美的情怀。生活歌内容十分……[详细]
  鸭平地区吹打乐的历史悠久,流传已有400多年。据解放初期在鸭江、平桥两地广招徒弟的唢呐艺人谭树清生前给人们讲述,他的师傅已是当地吹打乐的第五代传人。相传,大溪河流域一带吹打乐是由明朝年间两个来此经商的河南人所传授。吹打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得益于唢呐加锣鼓新奇的演奏方式,得益于吹打乐产生的高亢、嘹亮、欢快、喜庆、热烈、活跃的演奏效果,以及这方喜爱民间文化有识之士的坚守。据传,清代鸭江送月、青峰,……[详细]
  仙女山耍锣鼓是长期流传、活跃于武隆区中北部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仙女山街道、火炉镇、双河镇,原来的白果乡、核桃乡和木根乡等地区)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娱乐演奏形式。据仙女山镇明星村阳光农业社85岁的鼓师代远明老人回忆,他已是打耍锣鼓的第五代传人。据上辈人讲,以前耍锣鼓的曲牌不多,演奏技巧也比较单一,自清朝末年,从重庆经过仙女山至酉阳秀山出湖广“大塘路”上,来了一些外地打耍锣鼓民间艺人,经他们传授和指教……[详细]
  羊角豆干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远,因产地集中在武隆区羊角镇,以地理特征而冠名。羊角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为“羊角碛”,以乌江边岩崩形成的碛坝形似“羊角”而得名。集镇随着造船业和各种各类人员的大量聚集,小镇商业也因此日益繁荣起来。为了解决各类人员的行路的休闲或快餐的需要,展示当地浓郁的特色食品,一些小铺小店的人家便承袭祖传下来的工艺,利用当地的优质黄豆生产制作成豆腐干供应市场。为了赢得顾客的青睐,各……[详细]
  “平桥耍龙”是武隆西部地区民间的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十分普遍,从场镇到一些大的村落所在地,从正月初九出龙后,天天晚上要耍龙,吸引众多群众观赏。直至正月十五元宵夜“龙送大年”之后,玩龙的活动才停止。平桥镇地处大溪河、香溪沟两岸的平川谷地,土地肥沃,出产丰富。自古以来,居住此地的百姓,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常因连日降雨发生河水暴涨,受到洪流淹没庄稼,冲毁田园的灾害。民间就认为是人间的“孽龙”作……[详细]
  “羊角老醋”生产制作在民间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据记载,明朝末年,有山西籍任氏二兄弟因战乱逃荒到羊角,遭遇流行瘟疫,得到当地人秦、周二家搭救,为表达救命之恩,便将祖传的生产食醋秘方,传给了秦、周二家,后来秦、周二家又传给了曹、田、黄、高家,现“羊角老醋”生产者属第四代传人。羊角老醋以大米、小麦为主要原料,辅以四十多种名贵中药材,用羊角镇独特泉水,采用土法熬制而成。富含氨基酸、葡萄糖、……[详细]
  木叶吹奏是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山地少数民族的重要音乐表现手段之一。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傈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民族都有木叶吹奏,而在我国南方的苗族、土家族中又特别盛行。石桥木叶吹奏,根植于武隆区本地苗族、土家族群众的日常生活,采摘山区常见如桔、柚、杨、枫、冬青、榕树等无毒的绿色植物叶片,随心所欲,演奏出各种曲调。木叶的音色和小唢呐相似,清脆……[详细]
  平桥薅秧号子即薅秧歌,是一种汉族民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是给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推想,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平……[详细]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一个陕西商人沿着大唐古道前往湖广经商,因一路风寒突然晕倒在武隆火炉铺驿站的街道上,恰被一个在街上开饭馆的李姓老板所救,商人内心感激不尽,为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商人建议其用当地盛产的山羊经营药膳羊肉汤,并告诉了制作的秘方和方法,同时还写下药膳羊肉需用的18种中草的药名、剂量和配制方法。这一做法一直流传下来,火炉铺的药膳羊肉也逐渐出名。火炉药膳羊肉主要分布在武隆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火……[详细]
  武隆白马山区自古以来森林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良好,野生蜜蜂分布广泛,蜂蜜资源极为常见。自古以来,本地土著族群就有采集野生蜂蜜的传统,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寻找蜂源、取蜜和制蜡的技术。白马山区土蜂养殖,开始于明朝初年。据本地流传的关于土蜂养殖的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大将军蓝玉率领大军平定西南夷,大军路过白马山区,一位太医见此地花繁锦簇,野蜂飞舞,肯定能够产出上等蜂蜜,于是就向……[详细]
  武隆鸭江老咸菜制作技艺,是流传在武隆区大溪河两岸的传统咸菜制作技艺。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弘治年间,武隆人氏刘秋佩高中进士,正德授户科给事中。乡人进京看望刘秋佩,顺便带了一罐老咸菜前往。刘秋佩品尝后夸赞不已。随后进献给皇帝,由此开启了鸭江老咸菜成为贡品的历史。它以本地土产青菜头为主要原料,以本地陶土烧制的泡菜坛为主要工具,按照种料、选料、晒料、制佐料、拌料、净坛、装坛、发酵、出坛、分装等十道工序……[详细]
  香会又称庙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武隆大石箐香会,是传承于武隆区凤来镇一带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凤来乡大石箐石林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石林寺依山而建,以木石结构为主要建筑形式,其造像包括了佛教、道教,以及儒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南方民间混杂信俗的集中展现。明清一代,大石箐香会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石林寺为活动空间,以民间组织为活动纽带的运行机制。由民间会首召集和组织,石林寺僧众为支持,周边信众……[详细]
  武隆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多样性的地理、文化环境,孕育了武隆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其中,武隆民间故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武隆民间故事在民国时期逐渐兴起于现在的仙女山街道、白果村一带。当时仙女镇的冉发顺能讲数百个故事,白果村的马福海更是掌握近两千个民间故事,是远近闻名的民间故事家。原武隆区文化馆文学创作室主任杨友仁自幼喜爱民间故事。经过对冉发顺、马福海等人所讲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与编撰,形成近40万字的《武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