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石景山区民俗文化

石景山区民俗文化介绍

  传拓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制方法“传,续也。”字面意思为掌握某项专门技术的人;“拓”指用纸墨摹印碑石或器物上的文字与花纹,古书中“拓”与“搨”同义,它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制方法,用这种方法复制出来的拓片长久相传至今,拓片是了解历史、学习书法的临摹样本,还可作为艺术欣赏品。传拓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但用纸墨拓取石刻文字不知起于何时,可考的时间为初唐。初唐虞世南曾书写过《孔……[详细]
  宫廷绘画技法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同于现有的绘画技法,具有一定宫廷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其蝴蝶画法尤为独特。宫廷绘画技法独特之处:打稿后,根据不同需要全部打底色。先分染,后统染。分染时是从花头、叶尖、根部根据不同需要,分别从尖部和根部同时染,并且注意色度的饱和程度,注意高光效果,形成立体感。用铁线勾花瓣、叶筋、点花蕊。分染、统染必须“三番九染”:一遍一遍共九遍,从尖部或根部……[详细]
  “剑书”是一种以宝剑作笔的书写技艺,是书法与剑法的完美结合。剑书一般选择的是狂草书体,用剑尖走笔顺,使招套招、招连招,书法作品狂放恣肆,千变万化,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能从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 、百折不挠的精神。剑书主要工具有:宝剑、宣纸、墨汁。民国年间,河北任丘县张村民间武师赵洪树武艺精湛,通晓内外家的功夫。每天傍晚在家中的大影壁墙上用武术剑法的招式写字,据说是按家中的剑书谱所练。1947年,郑秋……[详细]
  脸谱由唐代乐曲大面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图面逐渐演变而来。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到18世纪和19世纪,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京剧脸谱在吸收各地方戏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家的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北京现自然形成的京剧脸谱流派主要有翁派、刘派、汪派、高派等。作为京城具有代表性的脸谱艺术,翁(偶虹)派谱式位居其……[详细]
  京韵大鼓(少白派)是京韵大鼓的一个重要流派分支,其基本表演形式与京韵大鼓相同,均为一人站唱并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和琵琶,有时佐以低胡。京韵大鼓(少白派)创立于民国初期,主要创始人为白凤岩(1899—1975)、白凤鸣(1909—1980)。民国十五年(1926),白凤岩在继承刘宝全亲传全部刘派唱段的基础上,开始对京韵大鼓进行革新,用三年时间改编创作了十余段新曲目,并根据胞弟……[详细]
  五里坨高井村高跷会,又称秧歌会,是北京传统民间艺术,具有酬神娱人功用,也是妙峰山庙会民间香会表演形式之一。五里坨高井村高跷会有12个角色组成,都足登高跷表演。表演有走场、单练、角色配合表演、搭麒麟送子造型等艺术形式。是京西五里坨地区著名民间艺术之花,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高跷会为集体舞蹈表演,需相互配合,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演员表演各具独特艺术范式,个人表演、相互配合表演、集体表演……[详细]
  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它以扇鼓和鼓鞭为道具,扇鼓为单面羊皮鼓,其形状和构造是,直径25—30厘米,上面彩绘着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柄长35厘米,鼓柄下端用细钢筋焊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着几个小铜环,小铜环相互碰撞哗啦哗啦直响;鼓鞭长约45—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扇鼓手们左手执扇鼓柄,右手执鼓鞭,边迈舞步边晃动或击打扇鼓,同时口唱扇鼓腔。扇鼓舞由……[详细]
  八宝山地区北依八宝山、黑山、老山,南面是永定河冲积形成的微倾斜平原。其内容包括关于八宝山八宝来历的农耕民俗的传说;从燕昭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清康熙、乾隆皇帝等帝王将相的传说;关于五代后周时期窦燕山在黄庄创办“五花院”并教育自己五个儿子金榜题名等的科举文化传说;与八宝山革命公墓有关的红色文化传说;反映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由争掠讨伐到逐渐融合的民族文化传说;与老山汉墓、西晋华芳墓、金代吕氏家族墓、刚……[详细]
  京西一带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城镇乡村的发展和居住人群的聚集,为京西民谣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京西民谣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内容主要包括儿歌和- 两部分。儿歌分为儿童说唱的歌谣和成人哄教儿童说唱的民谣两类。- 则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具体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风物歌、谐趣歌、历史传统歌、仪式歌、情歌等。由于京西特定的地理环境及历史背景,京西民谣中的工业民谣,也占有一定比重。自古以来,京西一带……[详细]
  八大处位于石景山区境内,集佛教圣地、寺庙园林于一体,古建寺庙及名贵古木众多。现遗存的八座寺庙基本保持完整,史称“八大刹”,俗称“八大处”。自古以来,八大处流传着众多传说。“八大处传说”于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八大处传说”是以八大处寺庙园林为依托、由八大处附近村庄百姓以及南来北往的游客们共同创造出来的美丽传……[详细]
  模式口古时被称作“磨石口”,1923年宛平县长汤小秋给改成了“模式口”,可是在人的嘴里还念“磨石口”。磨石口专出产做磨刀用的石头。当地人对于能够解决他们生活问题的磨刀石,是看得很重要的,故事就打这里传下来的。一个家住模式口的老人家说,磨石口当初是个苦地方,打北京这片地方还是苦海幽州的时候,磨石口就没有人住过,可荒凉啦。后来,磨石口山上盖了法海寺、承恩寺、慈祥庵三座庙,庙里有了和尚,磨石口才算有了人……[详细]
  农历六月六,是民间祭祀女娲炼石补天的日子,民间多称她为女娲娘娘。届时,京城和四郊乡间晾晒衣服和刷洗牲畜的皮毛。据明代《宛暑杂志》记载,六月六,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酱醋,浸瓜茄。水取五更汲者,即久收不坏,曝所衣服。这一天,朝内亦晒銮驾。又据明朝沈德符《野获编》中记载:“六月六,内府皇史晟銮列圣实御制文大集大函,防霉发故。居家百姓纷纷效尤。”在这一天晒衣服不生蛀虫,家畜洗澡不长虱子。因此代代相传。六月……[详细]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途径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五区,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资料显示:北京城所在位置就是在永定河洪水冲积扇的上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年北京建城所需的木材等都是经永定河运至北京的。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不仅催生了古老的北京城,也孕育了纵贯历史发展、底蕴积淀深厚的永定河文化。而永定河传说就是其中别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并由石景山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定河传说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