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造型简略,形态生动;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还需在原料中混入添加剂作防裂、防虫、防霉处理。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详细] |
每年的5月5日前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立夏节。熬立夏粥风俗从明末清初开始在苏家坨地区兴起,历史最早的为北安河、西小营等村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立夏这一天,在苏家坨镇各村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或三五户,或十几户,由家族中年纪较高有威望的人负责组织筹办,目的是图个吉利祛病灾,同时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氛围。据老人说,凡在立夏这一天吃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详细] |
据史料记载,轿子是东汉时的交通工具,后延用在结婚时新娘子坐喜轿嫁娶,在唐代逐渐普及。明清时期,老北京把姑娘坐喜轿出嫁视为明媒正娶的标志。因此,当时的喜轿行业最为兴旺,四九城都有专门向外租赁花轿、锣鼓、执事和彩衣的轿子铺。李连生师从徐场(1921—2007)、李顺(1926—2009),系统掌握了有关喜轿的全套婚俗礼仪,他的喜轿集众家之所长,并富有现代气息,深受老百姓喜爱。……[详细] |
中国气象谚语源远流长,追根溯源,现有“籍”可查的是从《尚书大传》等孤本善书延续至本世纪的各类民间流传谚语。自古以来,社会各界就以各种方式来关注它、记录它,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发展它,进而形成数千年来世代相传、丰富多彩的民间气象谚语。它言简意赅,是炎黄子孙长期实践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它对研究中国气象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详细] |
凤凰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北部大西山东麓,占地973公顷。在这片土地上,遍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名胜,人文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特别是流传已久、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更给这片土地增添了靓丽迷人的色彩。这些传说和故事脍炙人口,精彩动人,既有歌颂真、善、美的,又有鞭挞假、恶、丑的,集中体现了百姓的美好、善良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详细] |
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曾在海淀生活、著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与传说。这些资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含曹雪芹的个性、身世、经历、亲戚、朋友、居所以及他如何写作《红楼梦》,如何扶危济困等等各方面。曹雪芹在海淀的历史资料,不仅是海淀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红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资源。……[详细] |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香山传说主要包括景观传说、历代帝王传说、历史人物传说、神话传说、满族故事、佛教文化传说等内容。它具有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等特点。这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史资料。……[详细] |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海淀,清康熙年间建园,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皇家园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传说”包括: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皇室的生活侧面,颂扬中国人民奋力反抗侵略者的民族精神等内容。由于圆明园曾有过的辉煌与屈辱的历史,使圆明园传说不仅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详细] |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是全国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传说”中的故事主要产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容也不断丰富,情节里有不同程度的虚构性,但它反映了劳动大众的真实情感。经过世代相传,故事情节更富有传奇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详细] |
京西佛乐是与京城智化寺音乐并生并存的民间佛乐。自清中叶张氏先祖形成风格,经民国流传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张佳艺为第十代传承人。它的演奏风格独具,区别于智化寺音乐的演奏方式,独创大管演奏,表现力更加丰富,气韵洒脱豪放。曲目中无论唱诵、器乐,都保留了大量与佛教音乐相通却又极富民间色彩的丧葬歌调和曲目,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详细] |
太少狮(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清朝时,太狮表演是专为皇家的大型庆典仪式或接待外国使臣时进行表演的。民国后,太狮逐渐流行于民间,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少狮。太少狮表演时逼真细致,把狮子的各种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步法主要是“弓步”与“马步”的交替。在其表演时,领狮者所用的不是绣球,而是一黄、一蓝两把布弹子,特点鲜明。再加上其独有的“摔娄”功夫,是真正的传统技艺的再现,具有极高的欣赏、研究及保护价……[详细] |
西北旺万寿无疆万寿秧歌成立于清嘉庆六年(1801),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相传村民郝大筲向关老爷发愿而承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承差颐和园,受封皇会。此后又传承八代,目前会众五十余人。御赐的龙旗至今保存,在北京各会档中十分罕见。这档高跷会属于文跷,共有十二个角色,据传他们分别由十二个精灵转化而成。以扭、逗、走阵图、摆山子等表演动作为主,间以一些个人技巧。表演形式可分为:走街、大场、小场三种表演……[详细] |
“南安河武松打店棍会”又名“善缘老会”,建于光绪二年,创会是由本村赵、李、魏、张、冯等数家姓氏人自筹资金、自发办会,经几代人的传承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当初表演的内容以宋代水浒中十字坡“武松打店”的情节设计为主,套路有:毛毛郎围城、武松打店、武松过桥、长短棍围城、链子棍围城、三人的小围城、单人出操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详细] |
太平鼓源于一种教派的祭祀仪式活动,出现于我国的隋唐时期,至清朝开始在民间盛行,是北京地区民间优秀的代表性舞蹈。苏三四村的太平鼓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在每年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活动,表演套路丰富,鼓点明快,队形变化多样,男女老幼都可参加,女性动作小巧而妩媚,男性动作刚劲有力。不仅有一定娱乐性,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详细] |
海淀乡的“六郎庄五虎棍”又名“忠孝童子棍会”,大约起源于康熙时期,到光绪时期最负盛名。表演中将宋朝赵匡胤、郑恩见义勇为,打败恶霸董家五虎的故事编排成对打、群打套路。走会时,文场在前,武角儿在后,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其表演形式雅俗共赏,独具特色,对发展民间艺术,了解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民情都有很大的价值。……[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