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杨浦区民俗文化

杨浦区民俗文化介绍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历来人们对其确切的外观、原理和制作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仅有诸葛亮所撰《作木牛流马法》一书。1800年来,人们视木牛流马为人类历史上极具特色的、典型的机械文化遗产。由……[详细]
  清真菜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民族饮食菜肴的统称,穆斯林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饮食菜肴为清真菜。清真菜所用肉类原料以牛、羊、鸡、鸭为主,其烹调方法早先以炮、烤、涮为主,后来大量吸收汉族风味菜点的烹调技法,如涮羊肉就采用汉族涮锅子的方法,成为北方清真菜的代表菜。早期传入我国的清真菜,主要是由阿拉伯人和后来逐渐形成的回族人经营。清真菜有三种形式,即:清真寺院菜(教席菜)、小型商业菜和民间家庭菜。一心斋清真……[详细]
  中国鸟笼制作技艺有“北圆南方”之说,是指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的北派圆形鸟笼,和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南派方型鸟笼的北、南两派技艺传承,上海的绣眼笼制作源远流长、工艺精湛,曾执南笼制作之牛耳。南派鸟笼制作技艺源于苏州、常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钱凤林、张根宝是目前有据可查的,确立南笼下方上收,与传统官印形态相仿构架设计规制的元勋。根据鸟笼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划分为南派鸟笼和北派鸟笼。北笼较……[详细]
  海派插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海派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映上海文化风格的一种艺术流派。明清时期的插花已融入居家赏花生活的一个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深的是张谦德的《瓶花谱》与袁宏道的《瓶史》。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以吴越民系为主的大移民,哺育了海派插花的成长。而以吴昌硕、孔小瑜等为代表的海派绘画对海派插花艺术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后加上西方现代插花的融入,形成了海派插花艺术。……[详细]
  杨浦工人大锣鼓在苏北锣鼓的基础上,吸纳了东北锣鼓、西北锣鼓、广东锣鼓、潮州锣鼓、部分戏曲锣鼓和安徽凤阳锣鼓等各流派的演奏元素,以“鼓大”(鼓面直径大于1米,最大可达2米多)、“人多”、“流动”(在卡车上边行驶边敲打)为特色,是杨浦作为上海老工业区的时代产物,也是南北传统锣鼓艺术的综合和汇聚。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杨浦区工业发展迅速,吸引各地农民闻风而来,成为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些工人大多……[详细]
  田山歌唱腔主要传唱于水稻耕作区域,上海的田山歌在音乐与文学特征方面独树一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江南稻作文化区域民歌中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并且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一种歌唱形式,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现主要流传于青浦、金山和松江等地区。吆卖山歌的演唱形式由合唱、独唱以及辅助词“虚词”前后承接唱等部分组成;落秧歌由独唱、男声合……[详细]
  绵拳是一种均匀柔和、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属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连绵不断,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舒展沉实,得势则刚,击人以寸劲,实用性强。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至今尚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通过上海绵拳代表人物孙福海之子——孙长根、弟子孙宝庆的回忆,可以确定在上海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详细]
  上海剪纸出现于20世纪初,当时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王子淦是“海派”剪纸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传统技艺,将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融为一体,表现出极强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简练夸张,装饰性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风景、人物建筑无所不备。“海派”剪纸另一位代表人物林曦明则另辟蹊径,将各种绘画元素融入剪纸之中。两位代表性人物……[详细]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是集木雕、石刻、骨雕、瓷塑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杨浦、闸北和徐家汇等地区。上海地区自清代以来就有玉石、象牙和木器雕刻。全盛时期是1923-1928年,从业人员有一千多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杨浦地区民间石雕、木雕、微雕、剪纸等都有优秀的人才和不俗的成绩。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浦区职工书画工艺美术协会汇聚了一大批如黄征和、印新生、阚三喜、吴根华、董金富等雕刻艺术家,形成了……[详细]
  紫檀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祖上的木雕绝活传到屠杰手上,形成了鲜明的地区特色,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上世纪80年代末,屠杰回国创建了明清红木雕刻艺术研究所,随着研究所的不断发展,并提升为中国紫檀文化研究院,以此为平台,开拓了紫檀雕刻工艺和根劈雕技法。紫檀雕刻工艺是以紫檀木为基础的一种传统雕刻工艺,有浮雕、透雕、圆雕、贴雕、通雕、浅雕、根雕、劈雕、根劈雕等技法。据史料记载,明代,祖先屠诗雨精于木雕……[详细]
  棕榈叶编织是民间流传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旧时许多民间艺人截取刚长成而尚未展开的嫩叶为原料,通常以一根叶茎为筋架,运用编扣、打结、互相穿插等工艺编制成青蛙、蜻蜓、蚱蜢等小动物,插在草把上在本市街头巷尾游走,现编现卖,深受孩子们青睐。棕榈叶编织技艺历史久远。主要综合运用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刺、编扣、打结、穿插、收边等手法进行创作。传统棕榈叶编织多以鲜叶制作,只能保存二、三天,品种主……[详细]
  上海花样经是上海剪纸艺人走街穿巷、设摊卖艺时的口诀和唱词,其特点是边剪边唱,在剪花样的同时唱出相关的花样经。花样经的传唱主要表达吉祥和祝福,唱词内容以民歌、民谣和顺口溜等为主,剪纸艺人分别根据季节、需求和每个人的年龄、身份、性别唱出不同的花样经。上海人习惯把剪纸称为花样。过去的剪纸艺人很多不识字,全凭花样经记忆各种花样,还常被请去在堂会或喜庆活动中,根据需求即兴编唱词为客人助兴,并将唱词在花样中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