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抬阁,明清时期由温州乐清地区传入,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当地亦称“流动的戏台”。由各色扮相的孩童施浓妆、着戏服,在高阁上或坐或站,底下由八个壮汉抬举,抬阁队伍穿梭于乡间,四处巡游。抬阁是郭巨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巨抬阁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舞蹈、绘画、戏曲杂技等艺术为一身,充分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抬阁造型别致、气魄宏伟,以条木制作,一般高约4米、宽约1.5米、深约1、2米……[详细] |
北仑春晓镇,宁波八大名茶之乡之一,有着几百年的种茶历史。几百年来,当地许多人家靠种植茶叶发家致富。从肩挑到船装,近销柴桥、宁波,远销上海、苏州、天津、香港,直至国外。制作茶叶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精工细作,才能形、色、香、味俱全。春晓当地一般都是用传统的手工制作绿茶,主要包括10道工序,包括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摊凉、理条、整形、提毫、干燥等。……[详细] |
漆塑,即漆艺堆塑。白峰漆塑起源于明清时代,主要分布在北仑区的白峰、郭巨、上阳、穿山等地区。漆塑旧时多用于花板床等高档木器装饰,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品种丰富,大及眠床、橱柜等内房家具,小到提桶、果盒等生活用具,折射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白峰民间现今保存着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家具和生活用具,其彩漆部分光艳如新,看得出当年艺人手工技艺之精湛。漆塑技艺流程复杂,即用生漆制的塑泥堆塑成龙凤、花鸟等各……[详细] |
宁波传统儿童游戏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传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流行于儿童日常生活之中,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的游戏娱乐活动。它来源于生活,内容广泛、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适用年龄跨度大,宁波传统儿童游戏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可以分为宁波传统儿童体育游戏、益智类游戏、语言类游戏、综合类游戏等多种形式。……[详细] |
流传于白峰镇郭巨一带的响器木偶由俞明香等人传承流传,后传至四伙、黄金富二人。响器木偶是庙会游演传统节目之一。解放前郭巨城一年一度的庙会上都有木偶响器乐队的精彩演出,其家中祖父辈的人都是村里木偶响器表演的老艺人,童年时纪昌德与表叔吴云模同住一个四合院,曾亲眼目睹响器木偶制作和表演过程。响器木偶的表演取材于七品芝麻官的故事:县令为体察民情,元宵节这天,带着一帮衙役上街与民同乐,观花灯、访民情,队伍后面……[详细] |
古镇柴桥早在明清年代即形成街市,每逢农历“一六”大市,“三八”小市,老街长1335米,宽7-8米,拥有百年老店及老字号50多家。其中“养正堂眼药店”远近闻名。由于柴桥是原镇海江南地区商贸重镇,建国前商贾交易多用木制杆秤,从而衍生了百年老秤店“董复兴秤店”。木制杆秤按秤杆长短及秤砣大小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用铜盆替代秤钩的曰“铜盆秤”。大号杆秤一般可秤重300市斤,最小戥子秤杆如象牙筷子,只能秤1-……[详细] |
新碶民间剪纸在当地民间由来已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地域特色,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了人们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和美好的祝愿,主要形式有花样、窗花、礼花和祭祀花。新碶剪纸以传统的题材为主,运用传统的谐音、寓意、象征等方法,寄托人们吉祥、美好的生活。如莲花、金鱼、鲤鱼等图案寓意“连年有余”、“年年有余”;松柏、仙鹤、仙桃等寓意“松鹤延寿”;万字结、如意寓意“……[详细] |
宁波的民俗信仰和传统庙会非常丰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信俗越来越少,葛洪仙翁信俗是在全国比较普遍的信俗,但是如宁波地区如此广泛,群众基础如此深,非常少见。随着文化的多元化,葛洪信仰慢慢的在淡去,以北仑灵峰山为祖庭的葛洪信仰是浙东地区最有代表性、最有广泛性群众信俗。他不同与宗教没有严格的传承和经典,但是他保留最原始多神崇拜和医药崇拜的遗迹,并且有良好道德教育示范。《晋书》记载,葛洪,字稚子,自号抱……[详细] |
春晓纱船,又称旱船,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春晓镇位于象山港口、东海之滨,自然形成了一种用彩船庆祝捕捞、盐业丰收。春晓镇背山面海,船在解放前是当地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村民出海时希望一帆风顺,回来时希望满载而归,当地人自古以来就将船作为吉祥物,每逢喜事总要进行“走纱船”表演,以此寄托美好愿望。50年前,纱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春晓镇为保存、发展这一民间民族文艺,当地10位老……[详细] |
宁波传统造像技艺,包括了宁波(浙东)历史上传统千年以上的宗教造像,墓道造像及其民间造像。也包括建筑中的雕刻。造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人们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传统造像主要形式:一,绘画,传统佛教绘画用于寺院的壁画,帛画;二,雕刻,主要在建筑构件中,和宗教建筑中的雕像。造像是以传统造像为范本,进行制作。造像主要工艺流程,一,构思,确定主题内容,运用传统手法,进行构图安排等。二,起稿用铅……[详细] |
舞狮为梅山民间节庆习俗,相传梅山舞狮起源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距今约180年历史。相传,明清年间,浙东沿海海盗猖獗,不时登-掠百姓。岛上青年在沈的带领下习武抗盗,名震四乡。在与海盗的斗争中,村民们扎身披红毛之狮壮威,发现海盗登陆,即以狮子出场为号,齐声呐喊,奋起抗击。缘于此,梅山狮子张口、露牙、瞪眼,模样凶猛。海盗获悉红毛狮子出阵,无不狼狈逃窜。有了武术和狮子,强盗少了,岛上逐渐安宁下来,慢慢……[详细] |
乐涵,小港人,他个生性耿直,机智多谋,仗义执言,不畏权势,嫉恶如仇,扶困济贫,乐于为小民伸冤,成为清代中叶嘉庆年间颇具声望的讼师。据《镇海县志》(1994年版)及2000年出版的《小港镇志》“古代人物”栏记载:乐涵(?—1798)谱名容涵,字晴岚,号海门,清嘉庆年间人,籍贯小港,居小浃江畔坟头乐(现小港街道建设村坟头乐自然庄),清嘉庆三年(1798)举人。曾任景宁县学教谕。他刻苦好学,昏晨寒暑,手……[详细] |
报地区:北仑区类别:民间舞蹈名录级别:省级穿山村靠海,旧时村中男子常常做脚夫谋生,曾建立“脚夫会”。“造”即造型、造脸,“趺”指脚趺,“造趺”即指站在脚夫肩上的造型。“造趺”又名“肩背戏”,亦称“造型”与“造脸”(画脸谱),俗称“马嘟嘟”。由10名十岁左右的英俊男女少年站在青壮年男子肩上,边舞边唱、做、念、打,常见于庙会及重大庆祝活动中。站在肩上的叫“天盘”,下面走的称为“地伴”。穿山村造始于清道……[详细] |
老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为一至三岁幼儿所穿,寓意避邪和孩子长得虎虎有生气。据传其起始迄今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一般应该是奶奶、外婆或姑姑做给孙子、外甥或侄子穿的,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保留着姑姑应做三双虎头鞋给侄子穿的习俗,并要求第一双是兰色(寓意拦住孩子不夭折),第二双是红色(寓意红色能克邪消灾),第三双是紫色(寓意孩子有自主能力)。后来借传说中老虎是一种“节”兽,有很强的贞节行为之说,虎头鞋又成了夫妻……[详细] |
唱新闻是浙东地区流行的一个曲种,在奉化、北仑、镇海、鄞州、象山一带尤为普遍。唱新闻的历史悠久,距今约有百余年历史。南宋时期已有盲人唱“朝报”(官方新闻),后来演变为唱社会新闻。新闻的内容多是当地街头巷尾流传的古今故事和流行小调,用乡音俚语进行演唱。艺人在演唱时,右手挟一根鼓杆及打锣木片,左手提一面小锣,两膝膝盖上按着一只小鼓,边唱边用鼓槌或锣片有节奏地叩打鼓壳或小锣。其演唱形式有:一、唱门头,即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