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榨笋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榨笋技艺是农村居民必备的一项技艺,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春笋制做,制作好的笋干在加工之后成为一道佳肴,清脆爽口、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榨笋还能在包装之后成为独特的铜鼓特产。……[详细] |
铜鼓土制造纸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县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短,四季分明,因地势较高,森林面积广,气温比邻县低1—2摄氏度。全县境内处处是重山竹林之地。铜鼓明清时期就已充分利用山林毛竹纤维细密的特性加工制作土纸。伐竹后剖篾、水泡、制浆、过滤、细浆、成纸。在制浆过程中多采用石槽、石臼等原始捶打和水车动力等方式进行。……[详细] |
铜鼓土法榨油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铜鼓历来就有用特殊的榨油容器进行土法榨油的技艺,茶籽经多个强日暴晒后用后去壳,后用锅将菜籽倍去水分至熟、研碎,放入榨器中,榨器用径约一米的一整段大圆木制成,中有10余公分的空腔,榨器平放悬离地面半米,空腔放禾秆垫入后放研碎的茶籽,再插入圆木另用一圆木悬于空中,呈钟摆式,利用水车产生动力启动大碾盘运转撞击空腔中的圆木,加木尖再撞击,在压力下榨出油来。这……[详细] |
铜鼓“戴家 ”酒酿造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由本地温和米酒加入白酒二次发酵而成。龙喻为白酒,辛辣之感。虎喻为米酒,口感甘甜。一龙一虎掺合在一起经过二次发酵之后,其味口感浓烈、入口柔绵、酒劲绵长, 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营养素更是易于人体吸收,少量饮食有益保健……[详细] |
铜鼓撑酒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撑”意为关上门后再加一斜撑重复加固,在酿造撑酒时用酒粮与酒曲经过三次叠加,一起混合发酵。每至九月初九日,使家乡良米蒸酒,谓之“蒸新年酒”,待到各家办喜事或春节亲朋好友相互走访时,主家迎客除了果品就是一人一碗撑酒,品酒话酒,相互问候。铜鼓撑酒的口感甜,是米酒中的上品,若佐以山葡萄、野生姜、杨梅、猕猴桃等山野果汁更是营养丰富,有降血压,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详细] |
铜鼓包圆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包圆是铜鼓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的代表,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香芋、蕃薯粉精制而成,佐以腊肉、冬笋为馅,也有以芝麻、糖为馅。形有如水饺而无褶,体有4—5个水饺之大。铜鼓包圆纯手工制作,柔软爽滑、色泽晶莹、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聚糖等,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尤其是红薯粉含人体不能合成抗癌防辐射……[详细] |
李大銮起义的故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万历二年李大銮组织客家棚民举行反明起义,清道先《宁州志》载:“大銮复走安乡,将以楚长沙为援”,此次客家棚民起义因人数多,时间长,而广泛影响着赣西北的广大地区。李大銮起义的故事在民间仍然流传着有关义军的壮烈凄美的传说。至今老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李大銮洗牛脚制服衙丁、李小妹以磨盘端茶吓退强徒、艾认轩公孙智解械斗、罗氏兄弟为救阿姐铲除恶霸、张志励千里救父、以及歌……[详细] |
客家冬至祭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客家人十分盛行祖宗崇拜,对历代祖宗,特别是始祖,大都建有祖祠,以作纪念,春祀秋祭,年年不断。每年冬至,全族汇聚祠堂,祭奠祖宗,追宗溯源,谦议族规。客家祭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铜鼓,在与本土文化和周边客家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祖文化。铜鼓客家人在祭祖时要祭八所,八所指鼓乐所、牺牲所、毛血所、酒樽所、焚燎所、浣洗所(浣器所)、香案所、食案所,客家人祭祖……[详细] |
六月六“晒红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晒红节”也称“婆官节”由来已久的一种民间习俗。主要内容有:1、晒冬衣被2、烧高香燃纸放爆拜傩神3、杀猪祭傩神取血花仪式4、恭请九位傩神入轿仪式5、独具地域特色九节草龙祭祀6、九节草龙引路,鸣锣开道,众傩神巡游乡村7、九傩神巡游结束归神位8、猪血花纸祭田地仪式。“晒红节”是赣西北人文与民俗活动的经典。客家人把祖先以杀猪宰羊来祭天、祭山、祭神、祭田的……[详细] |
铜鼓棋坪客家狮(第四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建国前交通不便、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并更好地和本地人相融合……[详细] |
铜鼓渔樵耕读(第三批省级)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配上民间小调,载歌载舞,一旦一丑为灯彩主角,一问一答,各角色有鲜明性格特色,丑角才思……[详细] |
铜鼓太平灯(第三批省级)灯彩“太平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从前有6男2女强盗,来一富裕人家欲行劫,户主已识其底细,但未识破,而是设宴款待、留宿。强盗不忍下手,天亮离别时,户主还赠其8担银两,规劝改恶从善。强盗们后依言,从商发了大财。某年的八月十五日,8人扮成耍灯人,每人挑一担银两来富裕人家耍灯,用灯摆出“天下太平”字样,结束后留下银担而去。灯彩艺人创太平灯,8人表演,男6女2,分成高、中、矮三等。扮……[详细] |
铜鼓七鲤抢虾(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等地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山川秀美,民风纯朴,节日喜庆之时,喜耍灯彩,县内现有灯彩2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有“……[详细] |
铜鼓跳觋(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山川秀美,民风纯朴,地处文化多元交汇点,境内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在铜鼓形成了一种祛病请神而用的跳觋。跳觋是一种非僧非道……[详细] |
铜鼓客山歌是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纂表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铜鼓客家山歌大都反映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和男女爱情。由于客家人晚于本地人入迁,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开山垦田,辛苦劳作。他们的社会地位簋低。不仅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而且还要受族权的压迫和本地人的排挤,生活非常贫苦。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常用山歌来发泄胸中的悲愤。如:“要崖(我)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