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山原名鹫峰,坐落在宜丰黄岗乡境内曾有天竺僧人在此修行。唐开成年间,高僧希运遍访名师驻锡鹫峰,在此宣扬直指单传的心要,创立了新的禅宗之旨。其弟子义玄,在黄檗习禅多年后,去河北正定的临济院,阐扬希运旨义,与希运共同创立佛教禅宗五支中的临济宗。希运是福建省福清县人,为庆祝家乡的黄檗山,故将鹫峰改为黄檗山,原有佛寺也易名为黄檗寺。后来便有了“天下两黄檗”之说。临济宗风及相关传说遍于海内外,在我县流传较……[详细] |
李大銮系湖南浏阳人,世代务农,父亲受地主迫害中年丧命,不得不同妹妹与表弟杨青山外出逃亡,先后来到宜丰的黄岗、奉新的甘坊、铜鼓的双坑等地帮纸槽业主做纸。公元1574元(万历二年),他兄妹与表弟杨青山在铜鼓大沩山正式揭竿起义,打出“劫富济贫”的旗帜,抗税、抗粮、捕杀贪官污吏,到处开仓济贫。得到了四方棚民的积极响应,很快聚集了七万人的队伍。为了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自封“楚王”,后被朝庭派兵剿灭,留下了不少……[详细] |
做醮曾是天宝及附近乡镇盛行的一种道教法事活动,醮的种类多,祭祈仪式也十分复杂。有阳醮和阴醮之分。而醮期也因建醮天数的不同而分成一朝醮、二朝醮、三朝醮、五朝醮、七朝醮等。诫灯属阴醮,一般一日或一夜,或一日一夜了事。大体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开启:道士入坛点烛敬香,祝告;请神、请亡灵。第二步为念经、念谶(血盆经、受生经、救告经、血盆谶、拔罪谶等)。第三步为荐灵:道士开咽喉,孝子跪拜敬灵。第四步化钱。……[详细] |
炙灯火即艾炙,为宜丰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腰痛、头痛、胃病、糖尿病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宜丰多山壑,多草药,因此自古也多草药医生,民间流传许多小医药常识。其中有不少人因靠祖传炙灯火医技而闻名,其中以熊锦华为代表。她师从于其父熊先毛(现年91岁,患老年痴呆),熊先毛又师从其父熊绍谷,已传至近八代。炙灯火因其所需药材随处可见,治疗方便,所以现已流布全县各乡镇。炙灯 条的主要材料为:艾……[详细] |
宜丰凉亭一般建于交通要道旁,造型美观,风格古朴,尽显人文精神。民国时期有200多座凉亭,散布于各乡镇,有“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之说。现尚有15座,保存完好的有:“上马亭”、“施粥亭”、“适斯亭”、“柏叶亭”、“长安亭”等。宜丰古凉亭的构造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拱成圆形式或半圆式的敞口门。亭内沿着墙根垒起半尺高的平台供路人歇息。凉亭的主要作用是供路人在酷暑盛夏时乘凉,寒冬腊月时避风,暴雨骤降时挡雨。有的……[详细] |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石市锦江两岸乡民的传统端午副节,它以传统的龙舟竟渡为主要活动内容。端午副节主要流行宜丰石市、上高斜口一带。石市一带的端午副节主要是为了使龙舟竟渡活动避开官府的禁令而设的。据《石市镇志》载:乾隆五十五年端午,石市及邻近上高斜口一带的李、严、况等姓争斗龙舟,酿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上高县令刘逢奇颁布过一道《谕禁端午竞渡文》。“勒碑永禁,以示久远”。但石市人喜划龙船“固习已深”。初-……[详细] |
雷神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举行,会期三天,设澄塘镇黄坪村雷神市集。雷神庙会起源于南宋初,与当年岳飞在宜丰抗金有关。据《澄塘镇镇志》载:当年岳飞领兵在在澄塘四里大败金兵,有一蓝姓将军因在此处督战而被金兵流箭射中身亡。当时岳家军紧追敌兵,不及安葬。当地人草埋了事。第二年夏天,久晴不雨,禾苗干枯。某夜一农夫大叫:“吾乃蓝将军也,设坛求雨,必丰收,”乡人依言,果然。这年丰收后,村人在葬处建祠庙,曰“雷神庙……[详细] |
南坪扎粉即纯手工土粉,因产自棠浦镇南坪村而名。据南坪《王氏族谱》记载:南坪扎粉最早出自明末,大旱饥荒岁月,该自然村几百年来以生产扎粉为主业。南坪扎粉的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早米→浸泡→洗米→磨浆→过漏→揉团→煮粉团→碾粉→装榨→挤丝(煮粉)→冷却→盘粉→晒粉→用稻草扎粉→包装→入库。但关键工序主要为:1、浸米,扎粉的香味主要靠此工序,早米要浸至带有臭味,目的是使野生的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在浆水中繁殖,使其……[详细] |
宜丰木雕始于明清,从县内明清古建筑中的楼、台、阁、屋梁、门窗及各种家具、用物均有木雕工艺。县博物馆收藏乾隆年间的中门8片,雕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戏文可佐证。木雕的主要工艺流程有:1、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2、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3、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4、组装:把修光后的主体与其它边框配件组装……[详细] |
打贺是宜丰是本地少儿(成人)常玩的一种古朴易行且独具风格的游艺体育活动。不需要训练,边玩边学,一看就会,与现今打垒球有相似之处。打贺的规则大体为:(1)先把参加打贺的人分成两组,自由组合,人数均等。之后,双方各选出一个代表,以剪刀、锤子、布决定胜负,胜的一方先打。(2)比赛开始后。攻方先派出一名攻手站在城前不能踩圈,一手握贺子一手持贺棍准备攻贺。守方队员在场地上分散站位防守。(3)进攻与防守。攻手……[详细] |
宜丰坐唱形成于清同治年间。由3人敲打采茶锣鼓,1人唱采茶调。形式与板凳戏基本相似。宜丰坐唱以瑞河调为主,瑞河调已失传,多以民歌、小调代替。主要曲目有:《摆天官》、《福满堂》、《兴汉图》、《朱砂痣》、《渭水访贤》、《天水收维》等40余本剧目主要民间乐器有:胡琴、小锣、铛锣、鼓、钹各一宜丰坐唱在婚嫁喜宴中,一般还要参与闹新房,为闹新房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睦邻友好,二是不卖票,不包场……[详细] |
宜丰的劳动号子从明清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了。现在新昌、澄塘、棠浦、新庄、桥西等乡、镇仍流传着大量的劳动号子,主要有“排工”、“建筑”、“打夯”、“拉梁”、“抬杠”、“榨油”、“车水”号子等。以“打夯”为例。旧时民间垫房基,筑坝、加固河堤都需要夯实土层,“打夯歌”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劳动号子具有协同与指挥劳动的实际作用,它从最初简单、有节奏的呼号,发展到现在有歌词、有曲调的歌曲形式……[详细] |
宜丰山歌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时,它源自宜丰籍音乐家彭几的《乐律》,另据《盐乘·礼俗志》谷雨后至立夏,秧针出水,以次栽植,农夫歌声四起,唱和为乐。说明当时山歌在县人中较为流行。宜丰的民歌,因地理环境不同,形式也各异。县境西北黄岗、车上、潭山、花桥、双峰等山区,盛行山歌。特点是粗犷、豪放、用客家语清唱,其样式较多。最流行的是“老妹歌”,多由男女一唱一和,内容以歌唱爱情为主,应用比兴手法。而县城、桥西、……[详细] |
哭嫁也叫哭轿:宜丰旧时迎亲,新郎不前往,男方派轿往女家。上轿前,新娘向娘家亲戚哭别,叫“哭轿”。目前仅存于山区或半山区几个乡镇,母亲要向女儿进行训教,告诫女儿到婆家后孝顺长辈,照顾晚辈,与叔伯妯娌和平相处。宜丰哭嫁,以新娘哭诉为主,多以诉离别,谢亲恩,骂媒人为主要内容,其形式多为对哭,即新娘母亲为首的长辈(如大妈、婶娘、舅妈、姑姑)一一静悄悄新娘对哭,边哭边诉,边哭边唱,寓教于哭,于诉,于唱。宜丰……[详细] |
宜丰打灯实为狮舞的一种,其中穿插了武术套路表演。相传它的起源与宋代岳飞在瑞州(今高安)大战金兵有关。当年岳飞在瑞州府展军旗(大阅兵),演武场上,表演武术,民心大振,不少青壮年涌跃参军。后同属瑞州的宜丰人,为了庆祝岳家军,在其中加入宜丰本土的武术套路,于是在花桥乡的狮子用黄布曰“黄狮”;潭山、黄岗等乡镇的狮子用红布曰红狮;桥西、石市的狮子用黑布曰黑狮;黑狮在县内布狮舞中颇有名气。民间有“黑狮打遍天下……[详细] |